他们春耕有一套丨巴基斯坦籍博士在华“研”春耕
新华社合肥4月2日电(记者汪海月、赵金正)雨过天晴,安徽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紧实的土地被旋转破开,地表以下的根茬悉数露出。
忙碌于春耕的人群之中,有一位肤色偏黑、留着络腮胡的外国小伙。行走于田地之间,俯身细细察看土壤的厚度、松软和干湿度,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和农机手交流。他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农学博士穆麦森。春天来了,他新一年的农业实验也开启了。
![](http://www.gscn.com.cn/pic/003/017/633/00301763359_7010a517.jpg)
穆麦森(右)和同事在试验田里察看春耕情况。新华社记者 赵金正 摄
5年前,穆麦森来到安徽农业大学攻读农学博士,研究抗冻小麦,毕业后又继续在安徽省农科院研究节水抗旱稻。
![](http://www.gscn.com.cn/pic/003/017/633/00301763360_693c8d81.jpg)
穆麦森在查看研究水稻培育的相关论文。新华社记者 汪海月 摄
在这位“农业迷”看来,春耕是保障农作物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步。这些天,他除了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习研究,还将许多时间“泡”在了田间地头,“挖”到了不少宝藏。
“中国有句俗语叫‘眼见为实’,这几年的春耕时节,我参观了很多农民的田地和农场,看到他们使用很多现代化的智慧机械,比如可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的拖拉机,能高效喷洒除草剂的植保无人机,还有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的土壤墒情监测器,真是大开眼界!”穆麦森一口气说道。
前不久,他前往合肥市长丰县,在那里的数字草莓示范园,看到了生长在“半空”中的草莓、定时定点采集各类数据的巡检机器人,以及能自动运作的智能水肥系统和补光灯。
“整个草莓园有很多自动化设备,人们用手机和电脑就能远程操控和实时监测。”穆麦森回忆起草莓园的所见所闻仍啧啧称奇。
在各地参观交流时,这位好学的小伙忍不住上手操作,向农民和现场的科技人员积极请教,仔细了解这些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式,亲身体验如何使用它们服务春耕。
穆麦森说,通过多次实操训练以及自学说明书,他已经学会使用无人机等多种智慧农具,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机手”。
让穆麦森惊喜的是,安徽省农科院位于阜阳市的科研基地最近正在安装现代化设备。届时,他将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些“黑科技”,并利用它们来更好地研究节水抗旱稻。
- 2024-04-02特稿|凡尔赛宫“遇见”紫禁城——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交融盛举
- 2024-04-02共谱中非数字合作新篇章 2024年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在厦门开幕
- 2024-04-02万千气象看云南|延时摄影看“丁达尔效应”下的临沧茶山
- 2024-04-02万千气象看云南 | 西双版纳发挥火车客货交通优势 助力对外开放高速发展
![](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770.png)
![西北角](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xibeijiao2.png)
![中国甘肃网微信](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weixin2.png)
![中国甘肃网微博](http://www.gscn.com.cn/home/2019/images/icon-erweima-weibo.png)
![微博甘肃](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weibogansu2.png)
![学习强国](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xuexiqiangguo2.png)
![今日头条号](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jinritoutiao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