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留驻“千年古驿”感受“今朝平安”

2024-03-06 10:05 来源:青海日报

  游客与平安鸽互动。

  游客驻足祈福区。青海日报记者 牛玉娇 摄

  如果说青海有哪个景区不分季节、不分时段,总是有热闹的人潮,那一定是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

  2月26日,记者来到海东市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景区,景区正门“平安钟”广场上人来人往,除了广场两边显眼的九口大钟,广场中央造型独特的遥控车是孩子们的最爱。伴随着欢笑声,糖葫芦、新鲜草莓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穿过广场,一座年代久远的河湟戏楼映入眼帘,看到戏楼,很多人的记忆会被即刻拉回小时候逛“九月九庙会”的场景,还有那些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小吃,全部藏在景区的各个街区。

  “美食街、民国街、文创街,几条街区藏有13个老作坊、300多种小吃。”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景区副总经理唐旭天告诉记者,无论什么时节,游客都可以沉浸式体验“逛吃”,来一份酿皮、糖饼、洋芋饼,赏一曲秦腔、皮影戏,喝一碗八宝茶、青海熬茶,一个惬意的午后很快就过去了……

  唐旭天说:“可是,如果只逛吃,游客就无法真正体验到河湟民俗文化,这是景区的核心内容。”

  古有唐蕃道,今有平安驿。平安,古时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如今是国内外游客进入青海旅游的必经之地。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资金和发展策略的制约,平安的旅游开发仅仅停留在分散的生态园、农家乐等小型旅游项目,旅游市场目标也大多以西宁周边游为主,平安“古驿站”历史底蕴未能挖掘、优势未能显现。

  2017年,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开工建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景区的重要指引,通过挖掘悠久的河湟文化、驿站文化、祈福文化,这个具有传统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属性的人文景区,一经亮相,即成“网红”。

  唐旭天说,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是浓缩版的“河湟文化博物馆”,如果不留心,很多游客会被街区里的美食“诱惑”,而忽略藏在这里的“文化”。

  走在旧青砖铺就的街区里,时而会有汉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不同民族的传统院落,传统建筑加上特色美食,深度还原了游客记忆中的“河湟”。

  走进回族文化馆,院中摆放的奇石、花草展现了回族群众日新月异的精神面貌,撒拉族民居是让人惊叹的雕梁画栋和精湛的河湟木雕,土族民居的庄廓院呈现着尊卑有序的空间布局,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内,耕地的犁、铧,装面的斗、升,满载着河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来到祈福区,满墙的红飘带和祈福牌不禁让人震撼,祈福许愿、披红挂彩是青海人由来已久的习俗,景区祈福区浓厚的氛围吸引不少游客许下新年愿望。

  唐旭天说:“景区通过挖掘悠久的河湟文化、驿站文化、祈福文化,唤醒游客的乡愁,以及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河湟民俗。”

  每年腊八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景区都会集中呈现传统文化活动,让文化与旅游交融交织。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15.74万人次让海东市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景区满是人间烟火气,白天看一场河湟地区的传统社火,与身着汉服游街的小姐姐合影留念,晚上看美轮美奂的打铁花表演,还可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一次难忘的篝火晚会。

  平安驿景区将这些河湟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情感藏在细节处,关心文化带给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催化了景区发展与游客需求共存共生。

  近几年,平安驿景区通过增加民宿、露营基地、藏式酒店、儿童科普园,设立电动车充电桩等措施,使得景区承载力更大,包容性更强,“老传统”新玩法,不论一年四季或是夜晚白昼,“全时旅游”趋势显现。

  平安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苏倩男说:“平安驿的出现和发展,让‘平安’二字值千金。”

  2022年,平安区成为青海首个拥有区域公共品牌的区县,品牌形象不断优化升级,平安驿景区“平平”“安安”吉祥物和文创产品随处可见,“仿千年古驿,享岁岁平安”的宣传主题语更是融合了平安的驿站文化和祈福文化。

  如今,“平安”不仅是一个城区的名字,更成为平安区的一张亮丽名片、文旅融合发展的航标。

  醇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在这里交织,千年古驿的繁华再现其中。落脚休憩、品特色美食、赏民俗风情、祈福家国平安,平安驿给了游客无数个“驻留”的理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