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河池 绿动文旅】都安打造藤编“小庭院”经济 引领非遗文化“大潮流”
记者 周隆富
“哇!实在是太可爱了。”“真的好漂亮哦!”11月22日下午,“新兴河池 绿动文旅——全国主流新媒体看河池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丹阳村时,成员们被一个个活灵活现创意十足的藤编作品给迷住了。
精美的藤编工艺品吸引了采访团成员。记者 周隆富 摄
地苏镇的藤编历史由来已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山多地少的石漠化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镇农民以少数民族传统编织技术为支撑,仅以竹编为主生产箩、筐、帽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带走一顶地苏的竹编通帽,并促成美国客商向地苏竹具厂订购10万顶通帽,为该镇编织产业带来了名声和第一桶金。
展厅里琳琅满目的藤编工艺品。记者 周隆富 摄
“原来我们廉价的生活用品,还是件艺术品,可以卖上好价钱。”地苏百姓发现商机后转变了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藤编产业由最初的单一竹编发展到以竹、草、木、禾、叶、树皮编的多元化藤编制品,从单一的“通帽”发展到300个系列15000多个品种。产品融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畅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外贸出口历史。
87岁的阿婆梁美丽专注制作藤编工艺术品。记者 周隆富 摄
在丹阳村的一家藤编加工厂里,87岁的阿婆梁美丽正专注制作藤编工艺品。梁美丽告诉记者,自从60多年前她嫁到丹阳村后,就开始制作藤编,现在虽然上了年纪,但她仍然坚持着。“爱好吧!闲着也是闲着,到加工厂里制作藤编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挣一些钱贴补家用。”梁美丽说道。记者还注意到,在这家加工厂里工作的,大多是有了一定年纪的妇女。企业负责人介绍,工厂里的工作时间很灵活,村里的妇女忙完家务后,随时可到厂里工作,按完成的工作量计发工资。
丹阳村里的妇女实现了村中灵活就业增收。记者 周隆富 摄
而对于从大化瑶族自治县嫁到丹阳村的韦西兰来说,藤编工艺品就是她和丈夫的定情物。2014年,韦西兰因为丈夫送了她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藤编而相爱,并嫁到了丹阳村。嫁过来之后,考虑到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韦西兰放弃了城里的婚纱生意,回到村里从事了藤编工作。她从龙头企业里拿到生产订单,回到村里请村民们加工,目前已带动了160多户村民从事藤编工作,每个月向村民们支付10万元左右的工资。
丹阳村村民们制作的藤编工艺品创意十足。记者 周隆富 摄
来自云南网的记者代姣阳买了一只藤编兔子,爱不释手,“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山村里竟然还隐藏着这么大的一个非遗产业,并且还能带动成千上万的村民致富增收,真的佩服不已。”代姣阳表示,将“兔子”带回云南后,一定介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选择都安的藤编工艺品。
早在20年前,地苏镇已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委员会评为“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202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都安藤芒编织技艺确定为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安藤编工艺在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产业也是越做越大。
地苏镇丹阳村藤编非遗展示馆。记者 周隆富 摄
目前,地苏镇有自营进出口权的藤编企业26家,2021年藤编产值达2亿元,带动都安、大化等地2万多户群众年户均增收超5000元。此外,都安瑶族自治县还充分利用传统民族节日举办“文化旅游节”“藤编文化展”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文旅业态日渐丰富。截至去年底,该县建成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7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各1个,并荣获“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县游客接待量162.49万人次,同比增长36.76%;旅游消费17.52亿元,同比增长10.75%。
- 2023-11-18焦点访谈丨当文化遇见旅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2023-11-11从一台剧看一座城的“红色浪漫” 2023年《重庆·1949》已上演超千场
- 2023-11-09我们为什么自称龙的传人?
- 2023-11-07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