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要闻

热点问答:美国财政赤字为何升得上去降不下来

2023-11-03 21:39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日电 热点问答:美国财政赤字为何升得上去降不下来

  新华社记者熊茂伶

  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较上一财年显著增加,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雪球”继续越滚越大。美国财政赤字为何上升?削减财政赤字面临哪些障碍?财政赤字对大选有何影响?

  美国财政赤字为何上升

  11月1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尽管连续两次暂停加息,美联储并未宣布本轮加息周期结束。这意味着利率还将在高位持续。

  2023年11月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出席记者会。新华社发(亚伦摄)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在9月30日结束的2023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近1.7万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23%。截至10月31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33.6万亿美元。不断膨胀的债务推高了财政部的发债需求。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理查德·费舍尔说,进入最后一个季度,未来90天美国政府每天的借款是86.6亿美元。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一份分析报告显示,2023财年财政赤字增长是借贷成本上升和税收收入下降的结果。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财年净利息支出约6590亿美元,占全年财政支出份额超过10%。费舍尔指出,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借更多钱,债券市场供应过剩最终将推高国债收益率。这将造成债务上升和利息成本上升的恶性循环,意味着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加支出来偿还债务。

  在税收方面,2023财年,税收收入下降主要由于金融市场波动导致资本利得税收入下降。

  这是2022年8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美国总统拜登当日在白宫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法案包括未来十年投入约43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以及医疗保健领域等内容。虽然民主党声称该法案能缓解通胀、削减赤字,但批评者认为抑制通胀实质作用并不显著。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此外,财政赤字上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彼得·彼得森基金会表示,美国的财政赤字主要由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导致,而新冠疫情让本就不可持续的财政前景加速恶化。

  税收制度一直是两党争执的焦点。拜登政府官员、民主党人将不断上升的赤字归咎于前总统特朗普,认为他于2017年签署的一项减税计划减少了联邦收入,扩大了财政赤字。而拜登政府虽然声称要对富人征税,却只签署了对大公司征收最低税、对股票回购征税两项措施,并对国税局增加资金投入以打击骗税行为。《纽约时报》认为,这些措施不足以抵消预计未来几年赤字的总体增长。

  2023年5月29日,人们经过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国债钟”。“国债钟”是一个大型计数器,它实时更新美国的公共债务总额,并显示出每个美国家庭所要负担的数额。新华社记者刘亚南摄

  为何削减财政赤字难如登天

  彼得·彼得森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彼得森在美国债务突破30万亿时曾表示,美国债务膨胀是由于两党几十年来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所致,华盛顿的领导人一次又一次轻率推出新的减税或支出计划,而不是考虑美国未来。

  美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迪恩·贝克告诉新华社记者,美国可以增税或削减一些支出,但两种做法都没有得到多少政治支持。共和党人试图削减国税局资金,民主党人指责其有意限制追查富人骗税所需资源。民主党人表示愿意向富人征税,但实际政策也很难落地。

  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和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克莱·拉姆齐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拜登政府在政治上很难确保最富有人群按照他们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缴纳税款。在现行法律下,甚至很难征收最富有人群的税款。

  分析认为,美国债务问题的一大根源在于两党“轮流坐庄”体制下,为拼政绩拉选票,双方都希望多花钱。尽管控制债务增长有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发展,但没有哪届政府、哪个政党愿意背上削减福利或加税的“恶名”。

  财政赤字对大选博弈有何影响

  彼得·彼得森基金会数据显示,当前巨额的美国债务平摊到美国民众身上,相当于每人负债约10万美元。虽然围绕财政赤字的争论备受关注,但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明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财政赤字不会是重要议题。

  拉姆齐告诉记者,共和党人会鼓吹削减税收,称征税伤害到“小人物”,而民主党人会批评富人没有支付他们应该支付的份额。“这都是传统争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对选民来说就像背景音乐一样,影响微乎其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达雷尔·韦斯特认为,传统上,赤字在美国选举中不是一个大问题,财政赤字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不会起决定性作用。

  然而,赤字不断积累将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持续影响。经济学家认为,利息支出的增加会挤占政府对其他项目的支出额度,政府借贷的增加也将对私人投资带来挤出效应,损害美国长期增长前景。(参与采写:马修·拉斯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