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治护航下的千年运河奔流不息
【法眼观·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苏雁
河坎倾斜、河埠坍塌、古桥出现裂缝怎么办?故道遗址踪迹难觅,文物保护如何进行?如何深挖大运河的历史记忆,培育当下的文化价值?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运河的故事,有太多种讲法。近年来,各地政法机关探索了守护大运河的实践做法,用法治刚性之美,让千年运河奔流不息。
在江苏扬州,检察官运用无人机对大运河开展调查。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检察院供图
连接过去与未来:文化遗产保护让古运河“重生”
流淌了千年的运河犹如一条波光粼粼的记忆珠链,其沿线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就是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蕴含着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密码。
天津被称为“大运河载来的城市”,运河水滋养着天津的繁华与兴盛。今年3月,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启动大运河综合治理专项监督活动,围绕大运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河道安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开展监督,用法治的力量呵护遗址和文化,让古运河“重生”。
“天津俗语称‘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炮台是指哪座?大沽口炮台?”“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实际上,‘天津三宝’里的炮台是指明朝崇祯年间环绕天津卫城修建的七座炮台,这些炮台比大沽口炮台早了上百年。”日前,红桥区人民检察院对窑洼炮台遗址保护案开展“回头看”时,红桥区文物保护中心干部王冬这样介绍窑洼炮台的历史。
后来这七座炮台被毁,只剩下窑洼炮台台基。但如此重要的大运河流域历史遗迹,却曾面临“查无此地”的尴尬。“我院对辖区内文物保护情况进行实地摸排时,发现找不到窑洼炮台遗址的具体位置,连智能地图都无法定位。”红桥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建强说。
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后,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做了大量调查走访工作。确认炮台遗址位置后,发现因年久失修、缺乏专人管护,炮台周围杂草丛生。经过充分调查分析,红桥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残存的炮台台基进行修缮,平整园区地面,切实履行对窑洼炮台遗址的管理、保护职责。目前,相关修缮工作已全部完成。
扬州,是古运河邗沟的原点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河段6个,遗产点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
在扬州广陵区的检察官手中,都有一幅“大运河文物保护线路图”,这是他们实地走访辖区内大运河沿线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后绘制而成的。线路图对176处文物进行了明确标注,为检察机关地毯式巡查提供了方便。
针对大运河周边国家级文物普哈丁墓园内堆放建筑材料、小虹桥等古桥桥梁损毁、普照寺存在主体垮塌风险、贾氏盐商游客步道年久失修等问题,广陵区人民检察院向区民政局、属地街道等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大运河沿岸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浙江杭州拱墅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对运河沿岸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巡查。李伟摄/光明图片
推进协同治理:司法守护河湖安全
作为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承载着丰富的生物种类和自然资源。今年起,《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开始实施,规定:应当共同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按照统一标准加强水环境保护,开展沿线水环境监测预警与控制,推进水污染联防联治。
在北京市通州区,有一条以人物命名的河流——萧太后河,相传是由辽代萧太后主持开凿的用于运送兵马粮草的漕运通道。河水东流,最终进入大运河。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要河流之一,对区域经济、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就在两年前,当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刘婉容来到萧太后河,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在实地勘查的时候就发现这个萧太后河台湖镇段的岸边,堆放了大量的固体废物。”这个线索引起了检察机关的关注,办案组多次到现场进行勘查。发现固体废物的体量在不断增加,里面有淤泥,还有建筑垃圾,随着当时的气温一天比一天高,恶臭的气味也就散发出来。
经过调查后,检察机关了解到,此处正在实施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导致与清理出的河道淤泥混合堆放,附近村民丢弃的大量生活垃圾也混在其中,严重破坏了大运河的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情况,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属地政府制发了诉前检察建议,建议两家单位积极履职,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存在的违法情形及时查处,并且履行相关的监管职责。
如今的萧太后河水清岸绿,亭台水榭相映成趣,历史时光里的船来船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物阜民丰“相遇”,一派生意盎然。
不仅仅是遗产和生态保护领域,法治力量综合保护大运河还在“等”外领域进行探索。比如在生物安全领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检察院针对外来生物福寿螺破坏水系生态环境的情况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累计清除福寿螺7万余公斤,促进了运河水系生态的净化修复。
此外,在公共安全领域,检察机关关注大运河航运安全,聚焦河道上桥梁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大运河水上交通安全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推动相关行政机关凝聚共识,共同制订整治方案,联合开展专项治理。
江苏扬州,一艘观光船驶过古运河。新华社发
培育法治文化:公众参与才是活态传承
在浙江杭州,拱宸桥之西,白墙黑瓦,屋舍俨然,悠闲的居民散步至茶馆,饶有兴致地听起了“普法小热昏”;东岸的运河文化广场中,“普法摊位”早早开张,吸引了不少过往居民驻足咨询;桥下,“运河普法号”游轮也迎着东升的日头启航;沿途,运河法治驿站风景甚好……这是杭州拱墅区绵延近10公里的“运河法治文化带”上的情景。
千年运河,德法相伴。在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杰看来,大运河在开凿、漕运、疏浚、管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种法制规章,成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今天的法治运河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现沿线各城市都在传承弘扬大运河法治文化,开展以法治守护运河的有益探索,让公众参与进来才是最好的保护,才是活态的传承。
大运河从浙江绍兴穿城而过,沿岸有不同保护级别的古桥、古树、古建筑,保护需求极高。“我们每个检察官的手机通讯录里都有一串热心‘线人’!”越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任小宝说的“线人”,是指热心为公益诉讼提供线索的市民。任小宝说,经常有热心市民上传文物受损信息,这成为检察官们的线索来源。
为让热心人有一个平台“无门槛”地监督古城保护,2021年,绍兴市统筹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文化和旅游等38个部门,建立由市级部门、越城区街道、基层执法人员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公开招募了首批70名“古城守护官”,目前已经扩充到140人。发现大运河沿线文物受损时,守护官们可以直接向检察机关反映。截至目前,“古城守护官”已经为检察机关辅助提供重要线索51条。
“大家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时候申遗成功的吗?”“哪位小朋友知道大运河流经多少个城市?”……这是江苏苏州姑苏区人民法院太湖流域环境资源法庭的法官们在带领山塘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观山塘、沿河行。近年来,太湖流域环资法庭的法官们多次走进学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等形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保护大运河的种子。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台儿庄古城景色。新华社发
古韵今风相融:数字化成为运河法治保护新表达
动动手指,运河风光便一览而尽;登录“云上非遗主题馆”,就可聆听昆曲、体验桃花扇的制作;知运河、探运河、游运河,一键解锁运河新玩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上线以来,用数字科技讲起了运河故事,运河文化走上了“云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监测、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这些数字化保护大运河的探索实践,被沿岸多地写进了法规条例。
在江苏,今年5月1日起,《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实施,“数字大运河建设”是此次立法的亮点。《条例》专门规定: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数字化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基础数据产生、整合和数据库建设。推动大运河数字化建设,成为苏州“法治运河”建设新的表达。
在浙江,按照《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应运而生。这一系统运用地理信息、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运河数据的监测与共享,数字化改革为大运河法治保护赋能。
在天津,西青区建设“全时空”智慧检务系统,在各街镇设立起大运河公益诉讼“云检察室”。同时,借助检察机关“益心为公”平台、司法机关“行政执法监督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后台,建立起“联络员+行政执法+网格”三位一体的公益诉讼社会治理新模式。
数字化建设成为运河法治保护新的表达,为运河法治保护融入了时代元素。古韵今风交相辉映,一幅运河“双面绣”正缓缓展开。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8日 05版)
- 2023-10-29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四大立法亮点
- 2023-10-292024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报名即将开始
- 2023-10-29应急管理部部署加快推进城市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
- 2023-10-29104地入选!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