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创新校园爱国主义教育
【光明时评】
作者:胡跃昆(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日前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该部法律明确划定了各责任主体的职责任务,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
将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全过程非常必要。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需要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章并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充分彰显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好思政课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的任务是培根铸魂,事关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给学生上好思政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思政课小课堂还需与学校教育全过程以及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并不断向社会延伸,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丰富适宜的教学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这些条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规范和引导作用将在之后的实践中更加显现。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须不断创新教育形式,让其更好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和滋养。当前,媒介技术悄然改变着青少年的信息接受习惯和偏好,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该群体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建设,丰富教育内容,推动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形成合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成长。这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与时俱进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更多“打开方式”,方能不负使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新时代教师的时代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新局面,广大教师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启智润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虽然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但离不开其他责任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对此,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了包括学校、家庭、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义务,将助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各方唯有协同努力,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门国民必修课,将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埋进年轻一代的心中,让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将收获更澎湃的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7日 03版)
- 2023-10-27新华时评·聚焦三季度经济形势 | 把握向好势头加力稳就业
- 2023-10-26让理性与智慧之光照亮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述评
- 2023-10-26协力谱就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未来蓝图——《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国底蕴和世界意义
- 2023-10-26海外网评:有爱无“碍”,在亚残运会感受“中国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