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为公 十年致远② |“教育丝路”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以心相交,成其久远”,这或许是“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如今发展为横跨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覆盖全球65%以上国土及人口的全球性发展倡议的“秘钥”所在。十年间,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与全球分享发展成果,用融合消除地域隔阂,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值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网推出“大道为公,十年致远”系列主题报道,由“一带一路”项目参与者、亲历者,讲述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感受中国的“大国胸襟”。
中国网10月8日讯(记者 刘佳)中国作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每年中高职类院校约向社会输送千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教育成果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迫在眉睫的发展需求,更是其迫切求教的“中国范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授人以渔”,为产教循环营造共享共赢的健康生态。
“寒门”留学生来华 成为“洋鲁班”学员
中国以超强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多元的产业发展结构,牢牢端稳了14亿中国人的饭碗。这其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而对于大多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言,中国职业教育的作用尤其突出。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择其所需”提供战略支持,2015年,中国教育部探索建设“鲁班工坊”,为包括东盟、中亚地区、英国、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及地区提供职业技能类教育培训。一批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青年人受益于中国职业教育,成长为新时代“洋鲁班”,埃及留学生艾迪(Ahmed Deabes)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一带一路”项目框架下,2015年,艾迪通过埃及MEK基金会的选拔,远赴中国开启了他的“新鲁班求学之路”。在中国,他就读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北信职”),攻读通信技术专业。对于埃及当地的学生而言,通信技术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这不仅因为电脑等智能设备在当地尚未全面普及,更因为缺少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对于家境并不殷实的艾迪而言,这样的机会更是难上加难。在华求学的4年时间,艾迪一半的时间都“泡”在学校提供的机房和实验室里,这为他熟练掌握知识技能提供扎实基础。除此以外,学校定期开设的中文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也让艾迪先于其他留学生成了地道的“中国通”。经过长期在华学习,艾迪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成功就职华为埃及公司,之后又被位于迪拜的华为中东公司聘用,并担任中东地区部数通渠道经理。对于出身“寒门”的他来说,“一带一路”项目不仅为他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求学经历,更为他解锁了另一种人生。
“鲁班学校”开进埃及 创设产教融合“中国范式”
“不久前,艾迪又升职了,而且还得到了华为内部一个非常难得的荣誉。”艾迪的老师、北信职国际教育部部长李兴志欣喜地告诉中国网记者。为拓展海外业务,中国海外企业启动人才本土化战略,他们迫切需要招聘“熟练掌握汉语、通晓中国文化,具备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北信职培养的留学生正是具备这些素养的“跨界人才”。于是,在北信职,像艾迪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李兴志介绍,自2014年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后,学校已连续5届培养了近100名埃及留学生,其中,近6成以上毕业生已在华为供职,其余毕业生有的回到埃及就职于当地的中国产业园。在良好办学品质和稳定就业渠道的“双保险”下,2018年,北信职埃及分校—埃中应用技术学院(ECCAT)正式获得埃及商务部审批,在中国商务部的支持下,北信职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联合办学,招收职业技能类专业学生,项目学生毕业后同时获得北信职高职毕业证书和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学士学位。这不仅是中埃联合开办职业教育的先例,更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的首个范式。在“中国鲁班模式”的锻造下,越来越多埃及学生实现了从学习到就业“一条龙”的成长成才上升通道,掌握技能“真本事”,端稳了“抢不走的铁饭碗”。“一带一路”也在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内核式转变,促进了全球产业、人才供给的全面优化升级。
“教育丝路”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解与传承,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断“奔赴”与沉浸式体验,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教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最深刻同时也必将是最深远的纽带。十年来,教育部深入实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不断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也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2月,教育部发布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调查报告》披露,2013年以来,中国共成立150余家“一带一路”教育交流联盟,其中113家由院校发起。参与“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已成为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截至2022年,中国已在全球24个国家建立25个“鲁班工坊”,职业院校借助自身区位和学科优势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以教育这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斗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 2023-10-08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
- 2023-10-08“一带一路”世界说丨哈萨克斯坦:首倡之地 见证十年回响
- 2023-10-08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奔驰在潘帕斯的列车
- 2023-10-08人间好时节|寒露: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