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青海乌兰县:巴音村奏响富裕曲

23-08-23 11:42 来源:青海新闻网 编辑:余守萱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谢青玉 摄影报道)

  回乡,希望的种子在生长

  赵永龙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说起话来有一些腼腆但眼神很坚定。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新疆工作、安家,一待就是11年。2016年,他决定携全家返乡,回到他成长的地方——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

    巴音村。图片来源于海西党建微信公众号

  刚毕业那会儿,他的工作是在化工厂做技术员,“数年时间里每天都是一样的工作,生活也是一日重复着一日,感觉整个人都变得迟钝了。”十几年间,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逢年过节,返乡创业的想法难以抑制。2015年的时候家里出现变故,父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难以生活,返乡的想法愈发强烈。经过了解,赵永龙发现,家乡的土地上有一颗“种子”正在扎根、发芽,未来一定会枝繁叶茂。借助茶卡盐湖旅游快速发展的“东风”,家乡有人已经开始盖起了房子,做起了民宿,不必离开故土和家人也能挣钱养家。他立马启程,踏上归乡的路程。

  回到家乡,让赵永龙找回了对生活的期待感。“一回来,就跟着村里的老书记盖房子、装修,尝试把民宿做起来。当时回来身上存款不到5000元,贷款40万做了民宿,自己一点儿也不怕,就是觉得有希望。”说到这里,他脸上笑容灿烂。2017年年底,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20年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如今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里的35户人家全都做起了民宿,日子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觉得家乡用全新的面貌接纳了他的回归。

  村里的民宿设施越来越齐全。谢青玉 摄

  搬迁,搬进巴音新村,走向富裕大道

  “巴音”,蒙古语意为“富饶”。这座以“巴音”命名的村庄,饱含着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013年之前,茶卡镇巴音村和茶卡村的村民分别住在20公里和7公里以外的老村里,家家都是土房子,以种植青稞、油菜和饲养牛羊为生活主要来源,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每家年收入仅有四五千元。2013年通过城乡一体化搬迁项目,巴音村从小水桥整体搬迁到茶卡镇,全村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草场,在镇区、旅游景区打工,经营农家乐、牧家乐、餐饮、家庭宾馆等方式增收。

  如今的巴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干净的巷道停放着越野车、小轿车、小货车,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改善,人人都变身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小老板。2022年,巴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元左右。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后,赵永龙也感到自己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今年我们打算给村民加强培训,把短视频和直播做起来,尝试把我们的特色产品推介出去,让村民增收的路子更多。”

  团结,共育幸福果实

  巴音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变成名副其实的“富饶”村,这一系列的变化离不开各族村民们的团结一心,互帮互助。

  巴音村有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配齐配全巴音村农家书屋的图书、宣传资料及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增添蒙文、藏文等民族文字书籍,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经常、融入日常,培育村民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良好村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