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非遗创新,搭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作者:秦川
7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西安启动。启动仪式上,嘉宾们进行互动分享:用“一把手铲”和“一片甲骨”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分享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之美,唤起“我心归处是中华”的文化自信。
一把手铲,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一片甲骨,记载中华民族文明密码。盛世中华,何以中国?那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给了我们答案,那历经风雨、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告诉我们方向。
“我心归处是中华”。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叩问和探寻中华文明,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对中华文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对非遗传承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近年热爱岭南本土文化的年轻人开始深入钻研广彩制作技艺,为广彩注入更多新鲜元素。这些年轻人爱上广彩,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广彩的独特魅力,还因为在钻研过程中发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妙处,由此产生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
“守正,知所来。”年轻人爱上非遗,不是一时好奇,更不是凑热闹,而是因为他们真心觉得非遗了不起,从万千非遗里,可溯源民族根魂,可筑牢文化自信,可书写新时代的“丹青史卷”。
“创新,明所往。”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人爱上非遗,没有停留在赞叹和驻留于旁观,而是融入其中、积极创新,他们尊重传统,在学习传统技艺中打稳基础,为创新积淀底气;他们通过临摹、制作经典作品,为后续的创作寻找突破点;他们尝试玩出更多新花样,找到传统与潮流的对接点。
于是,我们看到,非遗传承,不止于“非遗传承人”;我们看到,“非遗青年”越来越多,他们的玩法越来越时尚;我们还看到,在多重合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就能看得见更远的未来,更坚定地走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触摸历史文脉,聆听文明回响,在一次次传承创新中激发使命感,不断激发青少年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不断激励年轻人的创新自觉,中华文明将续写更精彩的华章。(秦川)
- 2023-07-12【何以中国】茶、服里的中国|唐代茶宴的制作流程
- 2023-07-12【何以中国】茶、服里的中国|唐代茶叶种类及制作
- 2023-07-12【何以中国】瓷器里的中国|罕见套饰!穿越历史的凝望——唐三彩龙头套兽
- 2023-07-12【何以中国】瓷器里的中国|挖掘红薯窖发现的镇馆之宝——黑釉塔式盖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