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得见的实效回应群众期待
聚焦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种业振兴等“国之大者”,农村厕所革命、乡村移风易俗等“关键小事”,开展主题联学、案例分享、联合攻关、专题研讨;围绕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公开征集确定当前亟需解决、涉及面较广、具有普惠性的为民实事……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
党的理论是来自实践、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被置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政治宣言,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人民”二字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标注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坐标。
我们正在推进的事业,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样的发展思路,注重的是人民根本利益长期利益。
科学的理论、伟大的实践,指向的是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党员干部唯有牢固树立并践行正确政绩观,自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为民造福上下真功夫,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其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渐多样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让人民群众满意,离不开对民情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察民情,不能被动等待群众“点单”,最好的途径是直奔问题去,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循着群众的呼声这个“第一信号”,点对点、实打实查摆问题。什么事“烦”就列入问题清单,什么事“难”就纳入攻坚范畴,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
要让群众叫好,必须向问题叫板。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就是要把“问题清单”变成“责任清单”,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深层次弊端,把该完善的体制机制完善起来;就是要加强督导指导,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破解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难题,怎样打通政策不落地、制度不具体、作风不务实等难点,都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与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面向未来,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必将与亿万人民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 2023-07-04为什么要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 2023-07-04“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人民论坛)
- 2023-07-04激活乡土文化生命力(现场评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③
- 2023-07-04【光明论坛·温故】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