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词|从“天人合一”里探中华民族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走进《中国智慧中国行》,循着古语的一笔一画,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探寻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旅途。
“天人合一”的理念早已浸润在了中国人的血脉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也是一种更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
“天人合一”出自北宋大儒张载所写的《正蒙》一书:“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在这里所说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探讨个人如何通过修为达到一种至高境界。
“天人合一”这个理念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先贤们在这之前就有过很多的阐述。正如《周易》里面所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尽管《周易》中没有出现“天人合一”这个词组,但广义上讲全篇都在论述天和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秦代竹简,上面记录了大量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文书。这些穿越了两千多年的竹简,成为今天人们研究秦代社会的重要依据,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一部“环保法”——《田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被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到,“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跟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不谋而合的、殊途同归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规律当中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在1955年,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就这样全国上下一心,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
1978年3月,我们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相关条款,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的规定。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1996年,我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这表明,关于发展和环境问题,我国从未停止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脚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大势,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发展的“含绿量”越来越高。钢铁行业技术升级、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长江沿线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我国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行业走上“风口”。过去10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这个数字有力展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积极成效。
我们有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我们又有制度力量的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构筑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作为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改革,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让最严格的环保法“长出牙齿”;像河长制、湖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环保税等体制机制创新日益完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引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也是一种更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发展方向。
- 2023-06-24《非遗里的中国》带你畅游三湘四水,感悟湖湘文化底蕴!
- 2023-06-24端午在海外丨趣味龙舟赛 中德民众飞桨逐浪共叙友谊
- 2023-06-24舞自敦煌来
- 2023-06-24藏品37万余件!国家自然博物馆什么样?一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