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之旅—“中国有约 相约福建”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史靖) 6月16日至19日,“2023年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福建。四天的时间里,采访团探访泉州、漳州等地的古街码头、海丝遗址、古村落、展览馆,追寻福建“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共谋发展的足迹,开启了一场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之旅。
当“刺桐红”遇到“中国白”
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在中国对外海上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采访团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时,“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舟船世界”展览正在展出。一幅幅航海图、一个个船只模型、一件件瓷器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悠远历史与繁盛景象。
泉州湾宋代海船解剖模型。新华网 史靖 摄
在“海丝之路”贸易中,瓷器、茶叶、丝绸是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宋元时期,由于瓷器出口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海丝之路”又被称作“海上陶瓷之路”。
泉州德化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陶瓷产地,兴盛于唐宋时期。由于当地的瓷土资源得天独厚,铁、钛等杂质含量低,因而烧制的瓷器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被誉为“中国白”。
德化县屈斗宫古窑址。新华网 史靖 摄
相对于其他窑口的瓷器,德化瓷依托泉州港这一重要港口,能够更加便捷地到达海外市场,“刺桐红”为“中国白”架起走向世界的桥梁。
文化的沉淀让泥巴有了灵魂。
薄如蝉翼的芭蕾舞瓷塑《天鹅湖》、栩栩如生的《雀之灵》……采访团在惊叹德化陶瓷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用镜头记录下精美的陶瓷作品,还体验了一回陶瓷手拉坯制作。“从泥到瓷,德化陶瓷制作工艺太神奇了!”首次体验手拉坯的外籍友人兴奋不已,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镜头,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瓷艺之美。
德化瓷塑作品《天鹅湖》。 新华网 史靖 摄
旧时光里的往昔与乡愁
不仅仅是瓷器,建筑也是时间和文化沉淀的绝佳载体。此行中,采访团还来到位于泉州西南方向的晋江安平桥,领略这座古桥承载的数百年时光。
安平桥,因桥长约2255米,俗称“五里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该桥始建于1138年,建成于1152年,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安平桥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以舟渡为主的运输方式,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为促进贸易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出当地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采访团雨中参访安平桥。主办方供图
在参访途中,天空下起绵绵细雨。伴着水花踏上古桥的石阶放眼望去,眼前的桥好似一座时光长廊,可以穿越回百年前的时光。
古朴的村落同样是旧时光的最佳见证者。
坐落于漳州九龙江畔的埭美古村,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
埭美古村街景。新华网 史靖 摄
村中房屋是明清时期的古厝,红瓦白墙燕尾脊,前埕后厝,坐北朝南。古厝成轴对称排列,房子格局大小完全统一,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置身于村中的小巷,仿佛能够感受到来自百年前的乡愁。
如今,在安平桥上,为纪念捐赠人而树立的石碑书写着前人拼搏后建设家乡的夙愿。传统的村落经过岁月的洗礼,等待着后人细细寻找和品味它的文化与历史。
洋楼里的“家国情”
在闽南文化中,重乡崇祖、爱拼敢赢是重要的精神内涵。由于长久以来的外贸历史,闽南人也是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参访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时,侨批馆引起了采访团的浓厚兴趣。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福建方言、潮州话和梅县客家话中“信”为“批”。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也是一条游子与家人的精神纽带。
梧林传统村落侨批馆收藏的侨批。新华网 史靖 摄
“……外地亦是安康,不须挂虑。兹因人便,付去佛银肆大员,信到之天,祈即查收,以应茶果之需,余无他叙,并候近安未一。”这是梧林传统村落侨批馆里展出的一封家书,在海外闯荡的人给家里寄去生活费,充满游子对家的浓浓牵挂。
华侨群体对家乡的思念,也同样体现在他们的住宅上。飞檐翘角高低错落,代表着“燕子归巢”。
梧林传统村落中的“朝东楼”。 新华网 史靖 摄
在传统的建筑之外,村落里还有一批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洋楼。这些洋房设计精巧,但却都没有完成装修。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房屋的主体完工后,正遇抗日战争打响。房屋的主人都是旅居海外的华侨,本意回乡落叶归根,为支持抗战将装修的钱款全部捐出。这些洋楼,就是那些爱国华侨乡愁和荣光最好的见证。
海外游子的思乡情,令人动容;小洋楼里的爱国情,历久弥坚。
- 2023-06-21美国各界:中美合作至关重要 惠及全球
- 2023-06-21中国经济信心说丨他们为什么纷纷投下“信任票”?
- 2023-06-21观天下·北约新掌门之争|秘书长人选难产暴露北约内部分歧
- 2023-06-21【世界说】美媒:每一次大规模枪击都让美国民众离安宁生活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