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微言大义

【地评线】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答卷”

23-06-13 16:04 来源:无锡新传媒 编辑:冯睿栋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推进防沙治沙,须久久为功。防沙治沙数十春秋,中国创造了“五个双”的奇迹。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中国依法治沙、工程治沙、科技治沙,从物质的角力,到精神的对垒,中国魔方“草方格治沙技术”成为全球典范。新时代新征程,治沙任重道远。我们要保持耐心,既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从容,又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更要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稳健。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防沙治沙,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发展沙漠经济,“点沙成金”“变沙为宝”。沙漠是个“聚宝盆”,沙漠中有丰富的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能够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沙漠中有“丝路瑰宝”于田沙漠玫瑰、“黄金小果”沙棘、“沙漠人参”肉苁蓉,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带动农、林、牧业及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沙漠还是“火遍天”的旅游资源,与文化、体育、康养、医疗等相关产业融合,采用“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消费型产业。各地需充分调动社会、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沙产业”发展,共同唤醒沙漠资源,做好“独特性”大文章,让沙漠经济充满澎湃动力,造福各族人民,真正让沙漠荒滩变“金山银山”。

  “治理三北风沙源,誓教水碧天又蓝。”为了扭转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一代代的“三北”工程建设“勇士”,响应时代召唤,勇挑历史重担,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铸就固若金汤的绿色长城,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谱写了一首首改变生态、惊天动地的绿色壮歌,涌现出甘肃古浪八步沙、内蒙古库布其、河北塞罕坝等先进典型和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治沙英雄及三北人民“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一代代治沙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三北”大漠里,形成以宏观监测为主,专题监测、定位监测、年度趋势监测等为辅的“1+N”荒漠化沙化监测体系。一大批像易志坚、刘永定、朱震达等治沙科学家,更是身先士卒,奋斗在治沙一线,发明了“沙漠土壤化治沙技术”“沙子保水粘合剂”“荒漠藻人工结皮综治固沙技术”“光伏治沙技术”等一批治沙“法宝”。

  “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让我们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一茬接着一茬干,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不畏艰辛的决心、久久为功的耐心,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做新时代治沙人精神的“擎旗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答卷”。(东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