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问计 | 在浙江千年古村 挖掘融合发展的“鱼桑文化”
编者按: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浙江在线特别推出“微调研·基层问计”专题报道,聚焦群众身边困难的解决路径,寻找来自基层一线的破题智慧,以鲜活故事展现来自实践的浙江经验。
浙江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李心怡)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上,有这样一个江南水乡古村,名叫荻港村。历史上它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有着“苕溪渔隐”的美称,小小的古村每年来访游客量超63万人次。近日,浙江在线记者调研走访荻港村,探寻古村的魅力“密码”。
荻港村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荻港村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在这里,传统民居、连廊街巷、石桥河埠、江南民俗和历史名人融于一体,它是舒乙笔下“最好的江南小镇”,也是江南水乡古村落中的“活化石”。2015年,该村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17年,“荻港桑基鱼塘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地村民正在销售桑葚果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古老遗产成就荻港富饶生活
5月,在古村街道里,四处可见村民沿街售卖自家种植的桑葚。“5元一小盒,10元一大盒,都是刚从自家桑果园采摘来的,很甜!尝尝看。”路边卖桑果的老人笑脸盈盈地递给记者一个果实饱满、紫得发黑的新鲜桑果。
这一颗颗新鲜桑果是荻港“鱼与桑”的缩影。据悉,荻港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的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荻港渔庄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它是吃着桑叶、麦芽和青草长大的。”荻港村的工作人员引导记者来到一个鱼塘,指着偶尔露头吐泡的鱼工作人员介绍道,“生长在桑基鱼塘中的‘桑基塘鱼’比普通鱼的养殖更为讲究,所以价格也会稍贵一些,可以卖到38元一斤。”
那么,这些鱼都是谁来养殖呢?据介绍,当地农民既是蚕农同时也是渔农。上千年来,种桑养蚕、蓄水养鱼是此地人赖以生存的方式。每年4月下旬进入养蚕期,此时,鱼塘的鱼苗也开始长大,农家既要养蚕又要喂鱼。
目前,荻港村的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保护区总面积达6900公顷。据了解,荻港村现有农户1146户、人口4126人,在渔业、桑蚕业的基础上,还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去年荻港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4万元。
古老遗产延续全新生机
鱼与桑的默契配合,在新的阶段也有了新的“注脚”。
近年来,荻港村致力于鱼桑文化的挖掘,每年举办鱼文化节、各类民俗活动等,
“鱼乐、鱼歌、鱼宴……以桑基鱼塘系统千年农耕文化为题材的系列鱼桑文化表演,可以将传统的鱼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美食文化、农耕文化、古运河文化等千年文脉精髓一一展现。”湖州市桑基鱼塘产业协会会长、乡贤徐敏利介绍,当地以“鱼桑”文化为媒的鱼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几届,也成了湖州讲好农遗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同时,荻港还积极融入南浔区长三角亲子乐园发展建设,深挖荻港千年鱼桑文化资源,构建鱼庄研学、古村游学、桑基鱼塘体验三维一体旅游板块,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亲子乐园,推动农文旅全面融合。
特色鱼桑小吃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来这里能与家人体会久违的水乡生活,还能品尝到特色的鱼桑小吃,体验徒手捉鱼、采摘桑果等原生态的鱼桑文化风情,非常享受。”一位前来古村游玩的年轻游客说。
鱼与桑的“下半篇文章”还在不断续写。去年7月,当地成立了“苕溪渔隐·共富工坊”。工坊依托“桑基鱼塘”的品牌,围绕桑基鱼塘、荻港渔庄、荻港古村等内容,重点打造了集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研学实践教育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
此外,工坊还利用该项目对弱势群体及低收入群众进行慈善补助,提供工作岗位,带动周边企业增收和村民共富。目前,共富工坊已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年支付工资3000万元,带动当地1500多户农民的农产品销售,人均年增收2万元。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在这座江南古村里,笔者看到了群山环绕的景象,也看到了它小桥流水的温柔一面,处处彰显江南风情。修建于明清时期仍然保存完好的古桥、民宅等等都展现了此地古色古香的韵味,仿佛每到一处都有一段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桑基鱼塘、鱼桑耕读讲堂、鱼水影楼……在深度挖掘“鱼桑文化”的基础上,这里还在不断延伸拉长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形成独特的的农旅结合、以旅带农发展格局。一座千年的江南古村,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 2023-05-18【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宣城:墨韵万变,千年宣纸焕新生
- 2023-05-18【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创新开发模式 让“江南第一村”“活起来”
- 2023-05-18安徽黄山:保护传统村落 增添乡村底色
- 2023-05-18青年有为|探访乡亲们口中的“香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