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春耕备耕|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春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福建春耕一线见闻

23-03-18 12:14 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满同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记者在福建多地的田间地头采访看到,随着一批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运用,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在田野上升腾。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田间劳作向来是苦活累活。山地农业如何告别肩挑手提?修“铁路”为农户们提供了新选项。随着发动机轰鸣声响起,一辆装载有400斤肥料的“山地小火车”沿着轨道缓缓地爬上陡坡,驶进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大坪村的山头。长约2000米的轨道蜿蜒盘旋直通山顶。

  3月14日,农户在福建省永春县使用轨道运输机运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义 摄

  “如果去年这时候你给我打电话,一定占线打不通,因为我正忙着到处找工人运肥。”大坪村永春家家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戴杰强说,自己承包的700多亩芦柑树密集生长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地上,“路隘林深苔滑”,摩托车难以抵达,得完全依赖脚力。

  春天运肥上山,秋天采果下山,大量的劳力需求让戴杰强犯了难。去年,当地农业部门给他推荐了轨道运输机。“‘小火车’随走随停,能把肥料分卸到山地的各个角落,运输效率大大提升,农忙时也可大幅节约人工成本。”戴杰强说。

  农业科技的运用打开了种田人的新空间。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和农场的上百亩田地里,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依照设定好的轨迹徐徐前行,驶过之处,田垄平直、间距均匀。

  “以前人工驾驶时,得不时回头看有没有走直,一不留神就偏了,还要掉头回来返工。”泉州市惠安县金大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钟辉说。如今,有了无人驾驶拖拉机,农户们彻底“解放”了双手,“下田种地”升级为“袖手管地”,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3月14日,无人驾驶拖拉机在进行耕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义 摄

  陈钟辉说,合作社在晋江、莆田等地跨区代耕,服务面积5000多亩,仅一台无人拖拉机每年就服务约1500亩,可创造利润7万至8万元。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农户们正在告别“弯腰”之累。“曾经连续几个小时弯着腰、低着头往田里撒种子。播撒速度还有讲究,慢慢撒才能保证种子间距均匀、深浅正好。播好种还要撒土覆盖,时间久了,腰就像断了似的,干完活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回忆过往,福建省南安市顺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吕锦全满脸苦涩。

  有了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吕锦全成了“甩手掌柜”。记者看到,在全自动育秧流水线上,铺土、喷水、播种、覆土等步骤一气呵成,省时省力。流水线一个小时能均匀播撒600盘以上种子,足够30亩地的用秧量。

  近年来,针对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福建加大农机示范推广力度,持续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2022年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2.76亿元,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农户达6.86万户。预计今年投入春耕备耕的设备约110万台套,作业面积210万亩。

  龙岩市长汀县的种粮大户傅木清种粮20多年,现拥有播种机、插秧机、旋耕机等各类农机320台。“机器种粮标准化生产,品质稳定、持续性好,粮食订单价格能达到每吨3700元,比人工种植的价格高出两成。”傅木清算了一笔账,加上产量提升和人力成本下降,机耕整体效益提高了约三成。许多小规模种粮户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将土地托管给他,现在傅木清每年为4万多亩土地提供社会化耕作服务。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开着小车去种田”,傅木清感慨道,以前种田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把年轻人都“吓”跑了。现在政策好加上科技助力,种田有盼头、有甜头,自己“90后”的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也成了一名“新农人”。(记者涂洪长、庞梦霞、周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