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约”如期实现,洪森新春之际访华传递多重信息
中新社北京2月11日电 (谢雁冰 李京泽)“我很高兴同你实现‘三年之约’,在新春之际共同开启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时代。”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时说。
3年前,洪森顶风冒雪“逆行”访华,同正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一起。如今,伴着北京又一场春雪,洪森成为2023年中国农历春节之后接待的首位外国领导人。
应中方邀请,洪森于2月9日至11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谈及此访,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国际问题专家认为,洪森如期来华赴“三年之约”,充分体现了中柬关系的高水平,将促进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同时也传递出多重信息。
信息一:友谊“地久天长”,中柬人民永远坚定站在一起
据柬埔寨媒体报道,洪森早在1月中旬就表示,此次访华为纪念其“逆行”访华三周年。2020年2月,中国正处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艰难时期,一些国家采取极端限制措施,中断与中国之间的航班。当时,刚在外参加完世界和平联盟峰会的洪森当即更改行程,率代表团于当月5日前往北京,成为疫情之下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
谈及今次访华,洪森表示,“无论是3年前的那次访问,还是此访,我都希望传递柬埔寨人民始终同中国人民坚定站在一起的明确信息。”
“如果说三年前洪森首相访华是‘逆行’,今年的访问则是乘着春风、顺势而为,也必将深化和巩固中柬‘铁杆’友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如此评价。
如其所言,中柬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友谊跨越千年。近年来,从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柬埔寨成为首个同中国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国家,再到中柬自贸协定生效,中柬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而此次洪森访华恰逢中柬建交65周年、“中柬友好年”的节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此访不仅是两国间友谊的传承,也为“中柬友好年”带来“开门红”,充分反映出中柬传统友谊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信息二:打造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
一段时间以来,从经贸合作到发展合作,从绿色发展到数字转型,中柬务实合作稳步推进。此访中,中方进一步提出着力打造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引发外界关注。
在会见洪森时,习近平表示,中方愿同柬方“携手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他明确指出,双方可以从政治、产能、农业、能源、安全、人文六大领域入手,着力打造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例如,产能上,重点建设“工业发展走廊”。农业上,着力建设“鱼米走廊”,开展临湖农业合作。
对于中柬下一步的合作设想,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一个定位、六边合作、两大走廊”来概括,并表示坚信在两国高层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柬的“铁杆”友谊将更加牢不可破。
“此访为两国中长期发展目标作出新规划。钻石的比喻体现出中柬合作的高水平,‘六边’在结构上也更具有稳定性。”陈凤英分析称,柬埔寨农业资源优越,重视农产品出口,加强中柬农业合作有较强针对性;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极端气候变化、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中柬也有广阔合作空间,“中柬各领域合作将‘全面开花’”。
信息三: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时,中柬始终“风雨同舟”
在外界看来,中柬的“铁杆”友谊还体现于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双方在关乎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始终以实际行动支持对方。
回首过往,柬埔寨百废待兴时,中方以义为先,全力支持和帮助柬埔寨国家建设。此访中,中方强调,坚定支持柬埔寨人民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柬埔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坚定支持柬埔寨平稳推进国内重大政治议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南海问题等关乎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柬埔寨亦始终坚定地站在中国和国际道义一边。
对于一些西方国家质疑和指责中柬关系,洪森更明确表示,“如果我不依靠中国,我依靠谁?如果我不依靠中国,各国谁能帮柬埔寨修路架桥?”就在洪森此次启程前往中国之前,柬方还驳斥了美国媒体用“债务陷阱”论来抹黑中柬间的正常交往。
可以说,“风雨同舟”成为中柬友好的高频词。在此访中,中柬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进一步指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柬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许利平认为,洪森此次访华也向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即任何打压遏制别国发展,挑拨是非、搞阵营对抗,都是不得人心的,也最终不能得逞。
“任何打压和胁迫,都不可能改变中柬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此访不仅将续写中柬友谊的新续集,还将为地区国家合作树立新样本、注入正能量。”许利平说。
- 2023-02-12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
- 2023-02-12习言道|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 2023-02-12分秒必争看开局|从清晨到深夜,感受安徽消费市场暖意
- 2023-02-12《齐民要术》分明就是“舌尖上的典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