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两千多年的四川省通济堰——岷江建坝渠 清水润千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图①:2005年建成的通济堰拦河坝,结束了通济堰低坝引水的历史。 四川省水利厅供图 图②:四川省通济堰优质供水润泽下的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 图③:四川省通济堰辫状渠系示意图。 四川省水利厅供图 图④: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祠苏轼雕像。 罗晓鸣摄(影像中国) 图⑤:四川省通济堰灌溉下的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高标准农田。 侯建明摄(人民视觉)
四川省通济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介于岷江与长丘山之间,是岷江中游著名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通济堰已发展成具有灌溉、防洪和工业、生活及生态供水等多功能的大型灌排兼容工程,灌溉面积52万亩,惠及超百万人口。
四川省通济堰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的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成都平原,岷江奔涌。从都江堰无坝引水,到通济堰有坝引水,两处世界遗产在岷江流域一上一下,都体现出我国自古以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
站在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上,向北望去,奔流的南河河水至此宁静;向南望去,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受此润泽。
有坝引水,坝体如何修建
通济堰是岷江流域古代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有坝引水工程,即设置拦河坝控制河道水流,抬高水位,保证引水的取水枢纽。有坝引水一般适用于河道流量能保证引水量要求,而水位低于设计引水位的情况。
通济堰渠首的拦河坝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之一。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周本川介绍,通济堰始建于西汉,经唐代重建,宋代扩修。宋代修复通济堰时,渠首已从无坝引水逐步发展为有坝引水。历史上,通济堰渠首坝体的修建经历了多次变化,主要有两种方法:笼石与砌石。
笼石,即以竹笼内装填卵石构筑活动坝,其优点是当地盛产竹木、卵石,建造价格低廉,施工方便;另外,当洪水来临,可以冲走竹笼垒石的坝体,避免内涝。其缺点是不耐久,须每年定期维护。
砌石,即构筑固定坝,优点是耐冲刷,但费用昂贵,可能还会影响行洪。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但笼石派的主张曾长期占据上风,这也为通济堰渠首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大、运用时间长的活动坝奠定基础。
- 2023-02-11四川省37.5万人成为群众体育引领员 让更多人爱上运动
- 2023-02-11河北沧州黄骅港——煤炭大港变成“海岸花园”
- 2023-02-11打开 活化利用资源,激发创新潜能,科普教育基地——传播科学 点燃梦想(倾听)
- 2023-02-11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