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发有为 行稳致远·经济大省挑大梁丨四川:加速打造产业生态圈 全力拼经济
“迎难而上”可以说是四川2022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词。罕见的高温干旱,让电力保供面临极端考验,“9·5”泸定地震对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而多轮疫情冲击,也让撑起四川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业持续低迷。多重压力之下,四川全力以赴拼经济,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了一条从震荡下行到企稳回升的复苏曲线。
如何以超常力度推动经济稳定恢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去一年里,四川省就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加强与重庆的全方位协作,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唱好“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川渝携手 共同跑出“加速度”
这几天,在位于四川广安的这家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一批摩托车发动机气缸体正整装打包,当天将发往重庆的摩托生产企业。
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 向文强:能做到4至6小时送往重庆,做到了当日出货当日送达客户的组装现场。
得益于川渝两地汽车产业的高效联动,这个从重庆两江新区搬迁至四川广安的企业,年产值已经突破了1.6亿。最新数据显示,川渝两地目前共有超过300家零部件企业直接为整车企业相互配套,配套金额近百亿元。
而两地共同打造的新能源车产业走廊,也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21.4万辆。其中,四川新能源汽车产量6.4万辆,同比增长106.5%。
四川省经信厅汽车处处长 刘珂:我们双方还共同发布了《“电动川渝”协同工作方案》,加快推动两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成渝氢走廊”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我们还推动成都经开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形成联动,打造“成渝智行走廊”,主要是想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
创新产业链也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川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西部科学城,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2022年,两地围绕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就涉及30个项目、共计750亿元的总投资。
现在,两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已经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作战”。眼下,成都的这家无人机科技企业就打算和重庆高校联手,在2023年共同开发新一代无人机产品。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小燕:和重庆邮电大学我们就联合设立了应急通信的研究所,包括浮空平台的应急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一些项目的联合开发申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也是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
目前,川渝两地在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加速产业协同、合力科技创新,已经初见成效。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双城项目推进处处长 王勇: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密集落地加快建设。截至12月底,今年160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600亿元。
四川:打造绿色经济引擎 澎湃产业新动能
作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四川省清洁能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川省依托这种优势,把“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在低碳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新速度”。
入冬以来,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但在四川宜宾长江工业园区,十八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都在全力以赴抓项目、赶进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四川科达利主要生产的是动力电池精密构件,在工厂内记者看到,为确保春节订单,工人们两班倒,30条流水线正开足马力生产。
四川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五部经理 李建伟:目前我们日产值可以做到22万的一个配套情况。
满负荷生产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了提高产能,企业还在同步修建厂房、扩充生产线。
四川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五部经理 李建伟:我们这边自建厂房在明年5月份可以全部建设投入正常使用,会为我们客户提供每天70万~80万的一个配套。
同样铆足劲抓进度的,还有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这几天,在位于眉山彭山经开区的这家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迎来项目建设的关键节点,正式进入结晶器、焙烧窑等大型设备的安装阶段。
雅宝新时代锂电池材料生产项目现场负责人 绍玉强:我们这个项目要达到5万吨的氢氧化锂年生产能力,能够满足1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能达到1亿吨二氧化碳减排的效果。
目前,四川全省在建拟建动力电池相关项目已超过20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四川工业经济的“绿色”新动力。而这个产业链的第一块核心拼图,正是3年多前落户宜宾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
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 杨伟平:宜宾拥有充足的水电资源,满足生产制造和产品运输上的减排降碳要求。
企业选择落户四川,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营商环境。建园区、筹建院士工作站、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政府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按下加速键。借助龙头企业强大的产业链号召力,四川在全省积极布局,建圈强链,目前已形成了以宜宾为主导,成都、遂宁、眉山等协同发展的动力电池产业格局。
今年1—10月,四川动力电池产量约69GWh、产值约450亿元,分别为2021年全年的4.1倍、6.1倍,全产业链(含上游材料)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倍。
不只是动力电池产业,凭借绿色能源基地的优势,四川瞄准时机,转换赛道,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存储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机关党委书记 周海琦:我们将加快推动清洁能源生产、支撑应用全链条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今年1—10月,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8.9%,比规上工业高15.9个百分点,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产业分别增长146%、70.3%、31.8%。
四川:主动应变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今年以来,四川省多点发力,以大项目为抓手,拼经济、搞建设,通过后程发力,实现全省经济的恢复回升。
新产业引领新发展,截至目前,四川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了1.4万家和1.8万家。今年前11个月,四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五大现代产业中能源化工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6%、9.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2%。
投资对稳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四川700个省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特别是抢抓国家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机遇,全力争取投放项目333个、投放金额565.3亿元,居全国前列,预计带动投资近6400亿元,在这一批项目项目的带动下,四川全省投资实现稳定增长,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4%,按可比口径增长6.1%,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为四川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特别重要的关键作用。
以“拼”达“稳” 经济大省勇担重任
2022年的四川,用一句川式方言来说,是“毛焦火辣”的一年,各种自然灾害让这个西部大省遭遇了空前的挑战,但这也是迎难而上、穿破阴霾的一年,四川以特有的闯劲和拼搏精神,以发展破解危机,走出难关。以“拼”达“稳”,用“拼”的精神稳定经济增长,这正是经济大省的作为和担当。
(总台央视记者 岳群 丁雅妮 朱继华 陈凯 白璐 夏薇 宋立业 吉川 四川台 成都台 宜宾台 眉山台 乐山台)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