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聚焦新市民群体,于11月22日举办“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题论坛,与会嘉宾就如何让新市民群体感受到精准的、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展开热烈讨论。
“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
不会使用网上银行?信用记录不足难以获得贷款?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面临人身伤害风险和失业风险怎么办?如今,满足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已经成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孙祁祥认为,相对老市民而言,新市民这一庞大群体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风险保障更为不足。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通知印发以来,各地细化了具体落地举措,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专属产品。
“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肖远企说。
11月21日在北京金融大街附近拍摄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标识。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让金融服务在新市民中“看得见,摸得着”
如何能够让金融产品供给在新市民群体中“看得见,摸得着”,使得普惠金融有效、精准地触达每一个个体?
在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毅看来,新市民从故乡来到城镇的一件重要大事,就是住房购房的安居需求。今年5月农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租赁贷款专项产品,目前已经完成贷款审批超过80亿元。同时农行还加大对农民安居贷这一特色产品的推广力度,目前已累计投放7952亿元,共惠及200多万名进城购房的农村转移人口。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副总裁于泽认为,新市民群体进入城市,远离家乡亲友,缺乏社会网络支持,工作流动性大,整体收入水平不高,通过传统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大。目前人保财险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创业主体,针对餐饮、零售、批发、住宿等新市民创业集中行业,推出了创业保组合保险产品,进一步强化新市民创业就业风险保障。
在北京,解决新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正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说,北京市高度重视首都800多万新市民的服务保障工作,及时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北京市已经将新市民中人数较多的毕业大学生、创业人员、农民工和快递员,作为重要服务群体率先发力,从支付结算、资金需求、生活保障、人身安全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引导、动员金融机构依托新市民生产生活新场景,丰富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供给。”他说。
11月21日拍摄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参会者。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进一步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进一步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让新市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是论坛与会嘉宾的共识。
肖远企认为,新市民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涉及行业广,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同时,要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多位嘉宾提到,大量新市民群体个人信用信息不足,难以获取金融资源支持。张毅表示,建立数据互联共享,可以同时打破地域、行业间的数据壁垒,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等方面的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坚实的数据基础。
谈及如何让新市民真正感到公平、融入城镇,张毅提出,金融机构既要做好资金融通、产品服务等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关心关注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城镇生活的互动和融合。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认为,应充分结合新市民群体特点,引导新市民理性投资消费,增强风险防护意识和抵御能力,通过有温度的服务,让新市民感受城市新生活的温暖。“我也倡议所有的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消费者教育,保护好新市民的钱袋子,让新市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他说。(记者刘羽佳、郭宇靖)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