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蹲点“科学岛”看科技工作者奋战攻关一线·
新华社合肥11月11日电 题:蹲点“科学岛”看科技工作者奋战攻关一线
新华社记者陈诺、曹力
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的董铺水库,一条长长的桥连起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记者却在岛上听见阵阵“潮声”。
“科学岛”全景。(受访者供图)
这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半岛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多年来,人们习惯叫它“科学岛”:以科学为名,更以应接不暇的科技成果出名。
轰鸣声从半岛西部的一座大厂房里传来,一群头戴蓝色防尘帽、身着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正从一个11米高的大罐子里钻进钻出。这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用来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进而追寻人类的“终极能源梦”。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近10年,这个“大家伙”先后创造“等离子体1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2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等世界纪录,使中国站上世界核聚变能源研究的前列。
“新一轮实验即将开始。”在EAST装置大厅,团队负责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一边查看装置各子系统调试情况,一边告诉记者,团队对装置部件及子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好让“人造太阳”向着更热、更持久发起冲击。
科研人员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内部进行升级改造。新华社发(胡海临 摄)
小小一座岛,有着一颗“对标世界一流,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的雄心,先后建设、运行包括EAST在内的多个大科学装置,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在这里涌现。10年间,这座岛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57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300余件。
临水而建的强磁场科学中心此时一派热火朝天。一楼大厅的展板上记录着辉煌:就在两个多月前,这里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出相当于地球磁场90多万倍的稳态强磁场,打破这一领域保持了23年的世界纪录。
“强磁场是探索科学前沿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在发现新现象、催生新技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实验室查看水冷磁体线圈的副研究员房震告诉记者,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支持超过3000项前沿课题研究。
房震正在组装水冷磁体线圈。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告诉记者,“科学岛”正以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为抓手,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力争让每个科研单元的科研成果实现自我超越。
走进位于半岛中部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除了科研工作者,还能见到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个成立刚刚两年的研究所正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线。所长刘青松带领的团队已建成从基因、蛋白、细胞、动物到体外临床试验等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创新靶向药物研究平台。“就在几天前,我们研发的两个1类抗肿瘤新药刚刚获批临床试验。”刘青松兴奋地说。
不知不觉间,这座岛描摹如此未来图景:天空中,岛上研制的高效吸能材料让宇宙飞船“长”出坚韧的“着陆腿”,大气监测仪给卫星“点”出“火眼金睛”;大地上,岛上创制的新品种水稻迎来丰收,“虫脸识别”等农业“黑科技”助力农民“虫口夺粮”;你我身边,离子医学中心、中子检测系统等悄然改变生活……
据介绍,“科学岛”打造多元化、全链条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成多个国家级平台。距离“科学岛”10公里的中科院合肥创新院便是其中之一,累计引入高层次创业团队100多个,孵化培育企业超过300家。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看来,这座岛本身就是一个“强磁场”:10年来,新增两院院士4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1人;“岛民”平均年龄34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过六成;每年有500多人次的外籍学者来到岛上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战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 2022-11-12新华全媒+丨济宁:科学修复合理利用 描绘湿地生态新画卷
- 2022-11-12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 2022-11-12主播说联播丨科学精准!抓实抓细防疫工作
- 2022-11-12新闻1+1丨优化防控措施下 广州疫情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