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遇见中华文化
今年是中国与新西兰建交50周年。近年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逐渐深入,新西兰中文周等活动已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使者,华裳飘飘
中华传统服饰在国际舞台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但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
今年新西兰中文周期间,10位中国网络博主身着汉服或少数民族服饰,自发前往新西兰商场,解答当地民众有关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疑问。他们拍摄的系列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截至10月底,热度最高的视频已在抖音和小红书上分别获得了21.2万和9.7万点赞。
谈起参与活动的原因,身着明制花样刺绣马面裙、头戴金色发饰的赵跃说:“经历了近期的马面裙事件,我想告诉更多人,这种漂亮的设计源于中国。”她是北京昌平十三陵镇人,尤其钟情于明代文化。
“在新西兰,汉服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少数民族文化也不能落下。”身着民族特色服饰的彝族姑娘卓含在介绍彝族村落、服饰和语言的过程中发现,多数路人从未听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她说,今后,将团结更多少数民族同胞,在海外讲好中国少数民族的故事。
婉竹在新西兰经营汉服摄影工作室,本次活动的大部分服装由她从国内空运而来。“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新西兰人也穿汉服。”
寓教于味,热气腾腾
饺子是中华美食的重要代表,也是不少海外侨胞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随着成品饺子皮在海外商超“露脸”的频率日益增多,外国人也开始尝试包饺子。
陈瑶在15年前随父母移居新西兰。从奥克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她成为了当地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在幼儿园,她特意安排了“饺子日”,邀请4位华人家长亲自上阵演示擀皮、包馅,带领孩子们体验饺子制作的全过程。
无论是标致饱满的船型水饺,还是敦实滚圆的“肉球”,都鲜美诱人。“一个当地小朋友一口气吃了15个饺子。”
陈瑶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具有故乡特色的福建炒饭和仙草冻。“有些孩子面对仙草冻的黑色外表瞬间沉默了。”她笑着说,“但多数孩子吃得津津有味。”
这所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着多元的文化背景:除新西兰本地的小朋友外,华人华侨约占10%,还有来自法、德、韩等国的孩子。陈瑶希望借助本次活动,让华人小朋友更有归属感,并通过自己的力量传播中华文化。
如火如荼,趣味满满
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是不少华侨华人长期以来的愿望。今年中文周期间,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艺术中心与新西兰某中学合作,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沉浸式中华文化之旅。
用盘子创作国画是什么体验?“好拿,而且不容易破。”志愿者们说。国画课上,新西兰中华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区本挑选了易上手的螃蟹进行绘画示范,但他并未限制学生们的创作题材。课堂上,一名当地少年手握毛笔,在盘子上用笔墨画出一幅椰树海景图。
变脸、茶艺、民乐表演以及包饺子和制作冰皮月饼的活动,同样点燃了当地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志愿者余超说:“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技巧艺术丰富,只要我们能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自体验,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很可能就会被激发起来,未来慢慢接受甚至深入学习它。”
志愿者们期待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教师赴新西兰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目前当地的中国非遗传承者非常稀缺,我们迫切希望祖国能增强外派师资力量,让新西兰青少年了解更丰富的中华文化。”
睿 加 陈思扬
- 2022-11-07华侨华人心理咨询师—— 为侨胞筑造温暖的心灵港湾(侨界关注)
- 2022-11-07外交部:开放是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旋律
- 2022-11-07进博面对面丨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积极应对老龄化 中荷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 2022-11-07“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麻烦”——起底美元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