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青年说》第二十九期 再现历史华彩,他重建“失传”印染工艺

22-10-25 16:49 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世赟

  “葡萄紫”“鹦哥绿”“橘皮红”“佛头青”……这些色彩蕴含着中国人的独特审美和历史文化沉淀。为让这些华彩再现,有一位年轻人正努力把“失传”的传统染色技艺找回来。

  他叫刘剑,从初中开始,就沉迷于悬疑推理小说,梦想成为一名侦探。而在现实中,他则成为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专门从事纺织品科研工作的一名考古“侦探”。

  纺织品考古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贡献,其成果有利于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国际话语权。

  刘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染料科技考古与科学重建传统的色彩。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他完成上千件纺织品文物的染料检测,正在揭开古代纺织品经典染色的奥秘。

  刘剑和同事们借鉴考古学中的三重证据法,并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仪器,复原了一套“乾隆色谱”。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色名,如鱼红、砂绿、杏黄、青莲紫、玉色等背后一一对应的就是这个色谱上的颜色。”刘剑在《青年说》节目录制现场展示了“乾隆色谱”色卡。

  刘剑说,在清乾隆年代,尚未出现做服装用的化学染料,那时宫里衣服上的色彩全部来自天然染料。天然染料往往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部位提取,也可以取自昆虫和骨螺体内的有机色素。由于天然染料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会随着动植物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获得的织物色彩不易控制。

  使用天然染料,既是挑战,也是魅力所在。“随着技术和潮流的发展,我们研究出的‘乾隆色谱’会有更多的应用空间。” 刘剑认为,探索丝绸起源、发现历代染料品种、研究考古纺织品,不仅可揭示中国悠久的纺织技术和艺术史,还将启迪当代生态纺织的创新能力。

  “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串联起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染料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不言而喻。”刘剑说,研究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给他带来莫大的成就感。而让他最为得意的是唐代五彩夹缬重建。

  夹缬是一种冷僻的、通过雕花木版进行防染的印染工艺,其工艺过程复杂,但所制产品非常精美,居于古代印染技艺之首。令人惋惜的是,目前仅有蓝白夹缬在浙江省南部地区有少量传承,而五彩夹缬在清末就已经失传了。

  十余年前,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跟刘剑提起一件事,日本的染色专家复制了五彩夹缬。

  “我当时就想,自己作为一名古代染料和传统染色的科研人员,应该有责任复制出唐代的印染工艺。”刘剑说。

  复制五彩夹缬的过程并不顺利。但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成功实现五彩夹缬工艺的复制。后来刘剑和团队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在一篇古籍中找到了灵感。

  2019年,赵丰馆长提起过的那位日本染料专家在北京的一场研讨会上宣称,除了他自己,尚没有其他人能够复原五彩夹缬。

  “我当时激动得站了起来,并展示了自己的五彩夹缬复原作品,得到了全场的掌声。”刘剑说。

  经过近20年在染料科技考古与传统染色工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这一领域有了较大的突破。“作为文物科研工作者,让中国传统的纺织技艺走向世界是我们的责任、使命。”说起中国科技考古与传统染色工艺研究的发展成就,刘剑满脸的自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