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秋粮生产势头好,端牢饭碗底气足
原标题:【地评线】秋粮生产势头好,端牢饭碗底气足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硕果累累。在广袤的田野上,各类农作物陆续成熟、迎来收获。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3日,全国秋粮已收获5.04亿亩、完成38.6%,进度同比快2个百分点,丰收在望。分地区看,西南地区收获近七成,西北近五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过四成,华北和黄淮海地区近四成,东北地区过两成。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从秋粮情况看,全年粮食产量能够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当前,正是秋管、秋收、秋种关键期,各地正抓好秋粮后期田管,由南向北陆续收获秋粮,适时启动秋粮收购,积极落实秋冬种面积。
7月下旬以来,我国旱情快速发展,叠加高温热害,给秋粮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关键时刻,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南方水稻抗高温热害、玉米抗高温干旱等6个技术指导意见,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指导工作组、10个专家指导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动员基层农技人员扎根一线指导服务。通过全力抓好秋粮后期田管,加强分类指导,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措施,为科学保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毫不动摇把粮食安全放在关键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全球超20%的人口,这一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不过,很多人还没注意到的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当期的粮食产量上,也体现在对粮食安全产业的支持定力,对粮食储备的把控能力,对粮食价格的稳定能力以及对未来产能的培育能力上。事实证明,靠着自力更生,14亿中国人不仅“吃得饱”,还能“吃得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科技助农,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的紧密对接,大马力拖拉机、无人驾驶农机、大型谷物收割机等国产高端农机产品形成矩阵,农机装备加快向智能化发展,通过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农业高效发展,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小麦机播率超过93%,油菜种植及马铃薯、花生、棉花、甘蔗等农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还需加强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增加烘干作业服务供给,进一步挖掘减损潜力,力争秋粮颗粒归仓。
把好粮食价格这一重要因素,端牢中国饭碗。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我国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实行目标价格政策,逐步建立价格低时补生产者、价格高时补低收入消费者的机制。在国际粮价跌宕起伏时,我国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兼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消息,今年国家将继续对主产区中晚稻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斤1.29元、1.31元。预计今年秋粮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各项举措齐发力,我国粮食储备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安全线。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容不得有丝毫懈怠。通过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进而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为团结奋斗、同心筑梦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陈康
- 2022-10-08【理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 2022-10-08芙蓉国评论丨挥笔如椽,为新时代大写“好评”
- 2022-10-08【光明艺评】致敬劳动者,网络影视书写新时代的劳动华章
- 2022-10-07【地评线】天府评论:以“一件事一次办”持续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