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人物

在第二祖国 讲述我的奋斗故事

22-09-29 17:45 来源:中国网 编辑:何星丑

  2019年10月1日,侯萨穆在现场观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

  这是我在多语部大家庭——中国外文局下属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在阿拉伯地区有着更广为人知的名称“中国网”)多语部阿文组里工作的又一天。像往常一样,我差不多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办公室,为自己冲煮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吃着窝头。这几乎是我每天早晨的惯例,但今天我却突然间愣住了。看着眼前奇妙的组合——代表着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咖啡和中国北方常见的玉米面窝头,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年与中国的结缘。

  一切都恍如昨日。那天,在埃及开罗的联谊会上,我遇到了一位美丽的中国女孩,她给自己起了个阿语名字“艾米拉”。我被她纯洁美好的形象深深吸引,并为她对阿语和埃及文化的热爱而感动。我们相识不久便定下终身。2005年的5月底,我们从开罗机场一起乘飞机前往她的故乡北京。

  我很快便适应了这里,因为我发现中国和埃及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比如两国都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而两国国土面积的悬殊差距也帮助我理解了埃中之间的很多差异。中国的国土面积几乎是埃及的9倍,这意味着在很多方面中国都拥有更庞大的数字,不论人口、民族数量,还是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等。就这样,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入对新生活的探索中。

  我能感觉到这座城市的亲切,北京于我而言仿佛是一位旧友。为了了解这个老朋友,了解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故事和渊源,我把家安在天安门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并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两年。北京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这里汇聚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也居住着世界各地的外国人。这里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要素,让我一头扎进这里的生活,无暇他顾。

  见证变化,与时俱进 

  从2005年在北京落地的那一刻起直到2022年,我和所有中国人民一样,见证了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积极有力的决策部署,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期间,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以及她所经历的一些重要时刻,始终令我难以忘怀。

  中国持续发展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使我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变化。刚到中国时,我像其他外国人一样用现金买东西,但很快便开始用银行卡结账,再之后我用微信钱包和支付宝这样的手机数字钱包,直到现在又迎来了“支付金字塔”新的顶峰——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

  以上仅仅是我在中国定居十几年间目睹并亲身体验的众多发展成果之一。这些变化很快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反响。典型的例子还包括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年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企业积极响应,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改革,开始向创新型企业蜕变。“中国制造”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这些年来,随着对中国的情愫渐浓,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举止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我明白了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更懂得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听很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都这么评价中国人:“不管在公交还是地铁里,中国人大多只会盯着手机,可能是在玩游戏或者看视频,不像西方人,会坐在座位上看书。”然而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国,通过手机读书和上网课的人超过5亿。这么惊人的数字,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能达到。

  了解中国,介绍中国 

  我的中国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站是中国网,这份工作让我乐在其中——将中国发生的新鲜事和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讲述给全世界。我主要报道中国的发展和相关主题,比如扶贫减贫、提升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以及发展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等等。我想,世界上很多陷入发展困境的地区,比如阿拉伯国家和非洲,都可以向中国学习,因为这是比较接近且符合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实现发展目标等需求的方式。

  2017年8月,我在中国网的工作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网多语部推出了中阿双语视频栏目——阿拉伯人“心”体验。这是我们首次以短视频形式向阿拉伯大众传播中国真实情况和发展成就,帮助那些长期受西方媒体新闻影响的群体消除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在节目拍摄中,其中的一集让我尤为感动。受访家庭一共四口人,母亲早亡,仅剩下三个孩子和疾病缠身的父亲。他们居住在陕西省延安市的郊区,家庭境况十分窘迫。采访过程中,我亲眼看到这家人从曾经蜗居的“窑洞”搬进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房,孩子们也享受到了免费教育。

  我想,这种变化能够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解决导致贫困、加剧贫困的一切问题。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水平低、公共设施基础薄弱、职业技术培训欠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等。继而我意识到,过去40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努力是多么卓有成效,它让世界贫困人口的75%——7.7亿人摆脱了贫困。去年,中国举行了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宣布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与中国,渐行渐近 

  刚到中国时,我只觉得到处人山人海,不知道怎样才能在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我相信,“在中国,不论你来自哪里,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这不仅仅是我对自己能力的确信,更是我对中国的确信,我相信中国会给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公平机会。

  一定程度上,我认为身份认同可以加深一个人与居住国的联系。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幸运地从中国官方得到了足足两张“身份卡片”——中国政府友谊奖和永久居留身份证。

  这要从我报道“中国梦”说起。“中国梦”是习近平主席执政伊始提出的理念,我下定决心要为向世界宣介这个梦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恰巧在那一年,我获得中国外文局颁发的优秀外国员工奖,这燃起了我取得更大成绩的斗志。

  2017年,我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2018年6月,我获得了永久居留身份证,从此我也和中国人一样,可以获得工作、居住、创业、购房等多方面的保障和待遇。这种归属感也鼓舞着我在中国这个第二故乡继续奋斗。

  难忘回忆,两项盛事 

  除了获得身份认同,更荣幸的是,2019年10月1日,我在现场观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还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他就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的位置。

  2019年10月1日,侯萨穆女儿玛利亚(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现场。

  城楼的对面,是30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其中就有我的女儿玛利亚。她告诉我,虽然自己在节目中仅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但却感到重任在肩,她说自己要为庆典的精彩举办贡献力量,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进步与伟大。我清楚地记得演出结束后她与老师交谈时自信的样子,她还说:“2049年,我要坐在爸爸身边,和他一起现场观看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庆典。”

  令我难忘的另一件盛事,便是在“鸟巢”观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通过这场精彩的盛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大国的魄力和魅力。当看到埃及总统塞西出现在开幕式现场时,我倍感欢喜。当看到沙特阿拉伯代表团走进会场时,我更是激动万分。因为这是沙特首次参加冬奥会,这也让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地区的青年们看到了未来参与冬季体育赛事的广阔天地。多亏了中国“绿色”制冰造雪技术的发展,冬季体育才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我眼中的新疆与西藏

  在中国居住的这些年里,我去过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这两个地区也是世界舆论特别是西方媒体关注的重点。

  2019年6月,侯萨穆在拉萨参加中国西藏发展论坛期间,赴当地学校采访了解双语教育开展情况。

  且不论中国政府在新疆和西藏修的铁路、开凿的隧道、铺设的石油管道、建造的高低不同极具当地特色的建筑,还有提供的医疗保障、双语教育、覆盖广泛的社保体系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等,我只想谈一谈当地少数民族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和生活的。就像智者们常说的:“探索未来,不是基于想象或文学理论,而是基于我们手中的事实和所处的现状。”

  我记得一位维吾尔族小姑娘,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容。2013年6月,我第一次去新疆时遇见了她。她当时15岁,来自新疆西南部的巴楚县。为了求学,家人把她送到离家1255公里的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她对我说:“我要继续学业,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许我会去北京,但毕业后我要回到新疆,做一名普通话和维吾尔语双语主持人,给全世界讲一讲我们新疆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19年6月我走访的一个西藏小村落。主人公是一位30岁的农民。他在2003年乔迁新居,新房是一栋极具藏族风情的两层小楼,有院子和谷仓。这个村落是政府为靠近中国和印度边境的墨脱县居民修建的回迁安置点。小伙子操着一口藏语,诚恳而满意地笑着说:“我计划扩大药草的种植范围,给家里增加收入,还要让我的孩子继续上学,将来考入大学,实现我没有完成的梦想。”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共患难

  2020年初,有消息称新冠病毒正在蔓延。我记得那时我接到了亲朋好友数不清的电话和短信,询问我和家人们是否安好。有人建议我们回到埃及躲避病毒,但我决定留下来,因为我相信中国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

  这与健康相关,但更与情感有关。对我而言,在当时的困境下,没有什么比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患难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我把自己视为中国人民的一员。的确,生活变得不再像往常一样:公共场所关闭,街道空无一人。医疗队站在社区的门口给居民测量体温,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为居民提供必需品。我的女儿玛利亚也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她激动极了。她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挨家挨户分发海报,确认居民是否遵守防疫措施、是否正确佩戴口罩、是否及时洗手。她还因此树立了这样的信念:没有办法做大事的时候,就从小事做起。

  多年来在中国的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国家的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怀有的积极心态。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和学生、职员、艺术家、商人、知识分子等各类群体的人们聊天时,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政府有着同样的积极评价。他们相信政府有能力把局面变得更好,有能力施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种族和性别。祖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不论我们身在何方,永远都对她心怀热爱——那里有我们的回忆、亲人、爱人、邻居、朋友……但我们还有可能拥有自己的第二个祖国——她给予我们安定、安稳和安心,是我们热爱的、心甘情愿融入其中的祖国,是值得我们为之奉献、支持我们共克难关的祖国。

  作者:[埃及] 侯萨穆 中国网多语部阿拉伯语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