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延边建州70周年系列报道】 特别综述丨一组组“答卷” 看延边“蝶变”
原标题:【聚焦延边建州70周年系列报道】 特别综述丨一组组“答卷” 看延边“蝶变”
作者: 彭绅
2021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2亿元,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7亿元,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2%
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过70年的努力,许多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交出了一组组令人惊叹的“答卷”。
数据背后,是项目的落位,企业的扎根;是方式的创新,产业的兴旺;是发展的缩影,更是产业强州的蝶变。
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
“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看汪清。”在延边,木耳被百姓喻为“牡丹”,从春末摆放落地的白色菌包“白牡丹”,到盛夏成熟采摘的黑木耳“黑牡丹”,靠着朵朵“牡丹”,汪清的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资料图)
1976年,汪清县开始大量引进木耳菌,当年全县木耳杆子发展到88.6万根,产木耳1.26万公斤;1979年汪清县黑木耳产量达到6.28万公斤,跨入全国“木耳千担基地县”的行列,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2001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汪清黑木耳节”。
2005年以来,汪清县先后获得“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等荣誉。
目前,汪清县已经建成了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这是延边传统产业不断培育新动能的缩影。
不仅如此,近年来,一系列振兴延边产业发展的举措,使延边传统优势产业如枯木逢春,重焕生机和活力。
延边,正在稳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装备制造、木制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精密仪器与装备等企业形成产业链条;木结构建筑产业化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以珲春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园等为主要节点的东北亚服装加工产业带。
“六新产业”引领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来,延边州坚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不断做强食品、医药、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能源矿产、装备制造、木制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动能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48:24,优化为2021年的9:37:5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逐步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延边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好记食品酿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业+旅游”模式,实施了总投资16.9亿元的好记年产10万吨有机酱油项目,年产值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80余个;
安图县杏鲍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及整合资金7224万元,年产杏鲍菇2.5万吨,年产值1.7亿元;
延边,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扩大总量、优化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土地集约经营率全国领先,延边黄牛、人参、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食品烟草、医药健康、能源矿产、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汽车、海产品、矿泉水等产业快速成长;生态游、民俗游、冰雪游、边境游、红色游精彩纷呈,农村网络零售额位居吉林省第一。
延边,正在着力打造新农业、新旅游、新医养、新能源、新制造、新数字“六新产业”格局,不断加快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步伐。
重大项目支撑向未来
如今的延边,大力实施“产业强州”发展战略,提出构建“一核、两极、多点支撑”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拉长产业链条,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短板,推进产业集聚化、链条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产业发展呈现稳中提质、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积极融入“山水蓄能三峡”建设,大力推进抽水蓄能产业;
高标准建设敖东、凯莱英、华康、金赛等八大医药园区,形成三百亿级医药产业集群;
进入“十四五”以来,延边州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超前开展公路、铁路、机场、园区和城镇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围绕产业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围绕“四新设施”加大项目谋划力度,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重大项目投入建设,给延边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2022-09-02【聚焦延边建州70周年系列报道】特别综述丨重塑“足球之乡”美誉 延边足球誓言“再出发”
- 2022-09-02大思政课 | 走进湖南革命老区,解锁富民密码
- 2022-09-02国务院大督查在行动|黑龙江:多方发力保护黑土地
- 2022-09-02迈入新学期 别样“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