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高岭”塞罕坝 | 一阅60年!来这里,看塞罕坝人的创业故事
塞罕坝展览馆
塞罕坝展览馆始建于1992年,2002年改建,2005年由国家林业局投资扩建,占地面积5900㎡。202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及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现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历程,展览馆进行了全新改陈升级。新展览馆为“五厅一室”总体格局,包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四个展厅、一个5D沉浸式体验厅和一个多功能宣教室,是全国林业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走进展览馆,看塞罕坝人的创业故事
“塞罕坝”,蒙古语和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曾经这里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然而,后来的塞罕坝变得风沙肆虐,“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下决心来治理,在河北北部地区建立大型国有林场。
1961年,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局长荀世昌、副局长刘琨先后三次到塞罕坝踏勘选址。11月,刘琨策马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坝上,远远的,他望见了一棵孤独的落叶松,走近一看,惊叹不已。他说:“这棵松树少说有150多年,它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这一棵松,坚定了国家在塞罕坝选址建场的决心和信心。
1962年,来自18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职工,组成369人的建设大军,雄心万丈,进驻塞罕坝,誓言重新安排山河与大地。种树,成了他们心中强劲的旋律。
1964年夏天,承徳二中6名应届高中女毕业生放弃报考大学,主动要求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加入了创业大军的行列。"六女上坝"一时传为美谈。她们与男职工一样,参加育苗、造林、整地等生产一线工作,为塞罕坝的绿色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创业者们生活条件简陋,他们边生产,边建设,无处栖身就搭窝棚,挖地窨子,睡马架子。没有食堂,就在院子里支个棚子,架上几口大锅,露天吃饭。没有水井,就挑泉水化雪水。
塞罕坝气象记录: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气温零下1.3℃。年均零下20℃以下低温天气达4个多月,年均无霜期52天,年均积雪期达7个月。由于气候恶劣、条件艰苦,许多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胃病、类风湿等疾病,早年去世的第一代建设者平均寿命仅为52岁。
王尚海,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1962年只身来到塞罕坝,而后又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带到了这里。他带领职工们克服困难,13年造林植绿54万亩。1989年12月24日,遵从老书记王尚海的遗愿,人们把他的骨灰撒在了马蹄坑林区。如今,"王尚海纪念林"已经成为塞罕坝人永久的精神家园。
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
115万亩!经过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忠诚和执着凝结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建设者“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土地生命奖”。
塞罕坝机械林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区域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年社会总收入达6亿多元,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202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 2022-08-12长城评论 | 环境也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
- 2022-08-12长城视频 | 看见越来越“快”的雄安
- 2022-08-12连云港市连云区:激活“农创”领航新动力 筑梦乡村振兴新图景
- 2022-08-12声动中国|不一样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