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呼伦贝尔: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

22-08-01 19:17 来源:央视网 编辑:陈世赟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 于晓丹):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联合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网信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陕西省委网信办、甘肃省委网信办、央视网共同主办的“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网络主题活动内蒙古站启动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

  此次主题活动是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鲜活讲述美丽中国故事,生动彰显绿色中国、发展中国、奋进中国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插画 央视网记者 宋昱辰)

  插画 央视网记者 宋昱辰

  本次网络主题活动全程邀请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高校师生代表参与。内蒙古是本次活动的第一站,在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中,20余名记者编辑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开展采访活动,通过全媒体、多形态的报道,展示新时代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命之美。

(采访团合影 张圆 摄)

  采访团合影 张圆 摄

  芒来嘎查:牧区现代化的新样本

  芒来嘎查是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15个牧业嘎查之一,北邻克鲁伦河,南邻蒙古国边境线,整体呈南北细条状,草原呈碎片化。

  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介绍,过去把草场承包给个人,基本上每家都拉上了网围栏,因此出现了草场固定化,走不出自家草场的现象,牧民们也因网围栏产生了不少矛盾。

(米吉格道尔吉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米吉格道尔吉 央视网记者 彭俊 摄

  随着牧区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一道道网围栏不仅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同样也影响着草原生态平衡,饲草种类逐步减少、草场退化等等因为网围栏引起的问题日趋严重。

  2018年,芒来嘎查被确定为新巴尔虎右旗首个牧区现代化试点嘎查。2019年6月,芒来嘎查成立了新巴尔虎右旗第一家股份制畜牧专业合作社——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吸纳65户牧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合作社成立后不久,困扰米吉格道尔吉许久的问题也终于得以解决,嘎查“两委”们决定拆除网围栏。

  米吉格道尔吉介绍,嘎查共合理拆除优化网围栏96千米,整合进入合作社牧民们的草场27.8万亩,并划分春、夏、秋、冬营地和打草场五大生产区块,打开封闭多年的牧场网围栏,恢复传统的四季轮牧,“牧民们也认为恢复到以前广袤无限的草原,心里很舒服”。

  米吉格道尔吉表示,合作社创新生产经营制度,牧户自愿以“草场+牲畜”作价入股,“16亩草场+ 1只羊”为1股;股值折算1亩按10元,乘以本轮草场租赁到期年份6年,加上1只羊1500元定价,一股核定是2460元。入股合作社,“牧民变股民,‘草场证’变‘股权证’”。

  而拆除网围栏的更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了制约牲畜四季轮牧、多元化发展的壁障,为草原生态环境均衡恢复铺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芒来嘎查四季轮牧示意图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芒来嘎查四季轮牧示意图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网围栏拆除后草势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植被盖度、干重草产量、平均高度,都明显高于其他嘎查”,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党委书记韩永利笑着说道。

  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草畜平衡的原则。韩永利介绍,嘎查通过四季轮牧方式,合理运用草牧场资源,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智慧放牧,不断加强草牧场监管、修复、治理,促进草原生态持续改善。

  “芒来”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第一、先锋的意思,牧民的“抱团”发展,为芒来嘎查在组织、经济、社会治理等各方面都走在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韩永利表示,合作社建立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集约生产,降低乳肉产品生产成本,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运用芒来活畜交易市场平台和“电商+”营销模式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芒来嘎查还大力推动体验型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发展克鲁伦营地和家庭牧场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克鲁伦河 孟佳澍 摄)

  克鲁伦河 孟佳澍 摄

  克鲁伦旅游营地归属于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因流经境内的克鲁伦河得名,营地于2022年正式开始营业,可提供观光、体验、餐饮、住宿等一体式服务。

  营地建设本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牛、马、羊等草原伙伴自然依偎在营地附近,候鸟与黄羚也是营地的常客。

  在营地不远的草原牧场,游客还可体验游牧生活,挤牛奶、喂小羊羔、骑马,坐着拖拉机去看骆驼,采摘草原上的野花,享受着天空、草原、河流的恬静与美好。

  谢尔塔拉农牧场:生态草牧业,实现农牧双赢

  呼伦贝尔草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珍贵的天然生态实验室,野外观测研究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都十分重大。

  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坐落于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农牧场,这里是欧亚大陆温性草甸草原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走进谢尔塔拉农牧场,工作人员正在草地上进行取样。中国农业科学院呼伦贝尔野外观测研究站副站长闫瑞瑞介绍,一辆车就是一个野外科考站,车一停下,工作人员随即就可以考察这片草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生产测定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生产测定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草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新型生态草畜产业,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呼伦贝尔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草原资源,但近年来草场退化严重,产业结构失调,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阻。

  如今,谢尔塔拉农牧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在第一牧场三河牛放牧集群实行跨区轮牧。划区轮牧是一种实行控制的放牧方式,与自由放牧相比,可以减少牲畜对草场的践踏程度,提高草场的生产力和牧草的质量。

  和其他牧场相比,谢尔塔拉农牧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科技味”尤其浓厚。201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示范样板项目落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通过科技赋能,谢尔塔拉农牧场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每年6至8月份,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试验示范地牧场里,工作人员都会在天然草地饲草生物含量最高峰时进行生产测定。

  闫瑞瑞介绍,工作人员会按照每块草地的平均面积分别布设样地,在草地上采用样方框圈定一个1平方米面积的正方形进行取样,并详细记录取样地的地形特征、土壤特征、草地类型、植被外貌等数据,然后将取样的饲草带回晾干处理后称量斤数,用来与后期改良的草地长势作对比,从而掌握天然草场草群组成、产量等动态变化规律。“这为中科院实验研究提供有力数据,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闫瑞瑞在接受采访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闫瑞瑞在接受采访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各个试验区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草地需要肥料情况,每年进行草地养分回补,通过切根疏松技术划破草根,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草场得到再生复壮,还使用免耕播种机补播一些适应性强、有饲用价值的优质牧草,增加草群的种类和覆盖度,提高优质牧草比例,促进草层的产量和品质。

  闫瑞瑞表示,呼伦贝尔野外观测研究站通过诸多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确保了饲草改良成效。牧场长期试验的项目包括放牧利用、刈割利用、草地改良、栽培草地,结合卫星遥感、地基遥感实验等方法,实现对草原生产力的高精度动态监测。

  科技助力下的优质牧草已成为谢尔塔拉农牧场的响亮名片。牧场将饲草料变成商品进行销售,构建出了一条产、储、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完成饲草料种植、管护、收获、贮藏、销售等各环节,为农牧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谢尔塔拉农牧场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谢尔塔拉农牧场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记者了解到,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像这样的试验示范地还分布在特泥河等6个农牧场。通过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改造,多年来已累计改良天然草场十万余亩,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品质,形成农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防洪“顶梁柱”、供水“稳定器”、水鸟“安乐窝”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2007年4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全面竣工。

  建成后的红花尔基水利枢纽是我国高纬度、高寒地区唯一一座大Ⅱ型水库,也是在伊敏河上建成的唯一一座水利枢纽控制工程,同时也是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唯一的饮用水源供应地。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红花尔基水电分公司副总经理于大鹏介绍,水库总库容3.22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5364平方千米,将伊敏河防洪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水库定期对分布在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46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3个水情测站进行巡视维护,及时根据天气和雨情信息,科学合理安排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方式,调节库容防凌防汛,更新大坝自动监测系统,不断提升大坝安全管控水平。

  2013年,红花尔基水利枢纽成功抵御了1958年以来伊敏河第二大洪水,是呼伦贝尔地区防洪“顶梁柱”和水源保障、供水安全保障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保护着中下游大河两岸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21.2万亩草场免受洪涝侵扰灾害。

  此外,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及供水工程也是水利与生态相结合的工程,水库涵养了草原,引来多种水鸟在库区栖息安家,实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发展的共赢。

  “过去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地下水的依赖和抽取,生态环境压力很大”,于大鹏表示,如今呼伦贝尔市原中心城水源地9眼水源井已全部退出中心城区供水,实现全部使用红花尔基水库地表水。

  为了把森林中的山泉水输送到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和鄂温克旗近40万居民家中,呼伦贝尔市以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为支点,配套建设供水工程,管线全长约108公里,起点红花尔基水库,终点黑羊站水厂。目前,水库每年提供城市供水约25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约1000万立方米。

  运维值班员陈雷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日常水面巡视,为了严防水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等事件发生,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进行人工巡查。除此之外,还要负责规范设置水源地界标牌、警示牌、防护栏,定期打捞水面漂浮物、清理河道沿岸垃圾,在他们的努力下,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以上。

  水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赋能。针对供水管线距离长、各压力监测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多、距离远,人工巡视监测效率低的情况,水库开展技术革新,对输水管线7个关键井室的23个压力和流量远传信号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供水管线监测系统压力、流量数据传输及时准确,且能通过手机移动端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7月的红花尔基水库碧波荡漾、水鸟翔集,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实践。

(水库巡视船 张圆 摄)

  水库巡视船 张圆 摄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林草兴则生态兴。

  “此次跟团采访调研,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中,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刀丽芳带领学生全程参与。

(刀丽芳与学生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刀丽芳与学生 央视网记者 于晓丹 摄

  刀丽芳表示此次带领青年学生深入一线了解国情,用脚步丈量祖国、用眼睛发现真实,更令其体会到思政课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刀丽芳看来,本次网络主题活动的首站放在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与蒙古国和俄罗斯两国相邻,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大草原、12万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大森林、亚洲最大的高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大湿地、呼伦湖和贝尔湖两大湖泊,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千里江山,只此青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爱绿、植绿、护绿的感人故事仍在继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