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

22-07-22 15:3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薛敏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了深入阐述,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良渚遗址相关遗存贯穿良渚文化始终,距今5300—4300年。

  遗址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城市体系及庞大的建筑工程量等均表明,良渚古城不亚于同时期的古埃及、苏美尔和哈拉帕文明。良渚遗址是同时期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

  陶寺城址兴建与使用的主体年代距今4300-3900年,面积达280余万平方米。

  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出土了龙盘、文字扁壶、鼍鼓、石磬、玉兽面及中国最早的“铜器群”等许多文物。这些重要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是中国夏、商、周三代辉煌文明的主要源头。

  石峁遗址是河套地区一处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

  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石峁城址的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性原始聚落,应为早期城市滥觞时期作为统治权力象征的邦国都邑,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城、中国青铜礼制的创造者,是夏商周王朝乃至整个古代中国核心政治制度、身份认同和文化思想的奠基者。

  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关键环节。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提升了古蜀文明的历史地位,实证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祭祀坑为代表的遗迹及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三星堆遗址地处传统的中原文化圈和半月形文化传播地带之间,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产生了密切的交流,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早期融合过程的见证者。

  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蕴含着丰富知识、智慧、艺术的无尽宝藏,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源泉。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