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未雨绸缪 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今年以来,受到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国际形势严峻多变,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不少国家出台限制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求矛盾,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据统计,截止到5月底,大豆、玉米等商品价格上涨了29%和50%。联合国此前曾警告,今年人类很可能出现自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导致贫困和饥饿问题恶化。
在如此严峻形势的冲击下,中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采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老百姓端稳“饭碗”创造条件。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
不过,全球粮食危机再次提醒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提高粮食自我保障能力的重要性;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持续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全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牢牢把握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之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围绕耕地的数量、质量、用途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确保耕地数量,要通过中央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实现18亿亩耕地的实至名归;二是提升耕地质量,要围绕“提升耕地质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三是要管好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特别是高标准农田“非粮化”。此外,还要以“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为基本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补足中国粮食生产的短板弱项。
持续加强种子关键领域攻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中国要时刻攥紧种子不放松,打好种业“翻身仗”。一是加快农业种质资源收集,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培育高产、优质、适地、抗病、防虫、耐灾新品种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加快种业科技创新,通过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等提高种业科技支撑力量;三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种子法》,加大对原创性育种成果的保护力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推进节粮减损行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高度重视节粮减损,一直把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中国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粮安工程,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产后流通环节减少损失约1300万吨。未来,要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进一步从粗放式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促进各个环节顺畅对接,提高粮食资源配置效率,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同时要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立法,围绕全链条减损强化立法修规,全方位构建粮食节约的法律基础,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动员全民共同耕耘“无形良田”。(责任编辑:乐水 安然 宇馨)
- 2022-06-26人民网评: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
- 2022-06-26《你好,香港》 李凯瑚:撑警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
- 2022-06-26新影像|东江之水越山来
- 2022-06-26【2022中国有约】宁夏贺兰山:敢叫石山换颜色,小葡萄种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