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3000年后“合璧”

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新华社发(鲁海子 摄)
新华社成都6月16日电(记者童芳、肖林)苦苦等待约3000年,三星堆青铜鸟脚人像终于找回“另一半”。
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这不是人像,应当是神像。”现场见证两件文物“合璧”的专家无不惊叹。“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拼积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件合体成功的青铜器预示,三星堆“祭祀坑”的许多器物有可能是“一家子”,到底还有多少青铜器可以拼合,值得期待。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重要发现。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室内研究,才能复原三星堆青铜器的整个样貌。”冉宏林说。
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一个人首蛇身、凸目獠牙、戴有牛角面具的铜人像,它的双手撑在一个带方座的青铜罍上,头上还顶着一个朱砂彩绘觚形尊,但在坑里没找到它的下半身。
早就推测几个“祭祀坑”器物存在拼对关系的专家通过研究,找到了铜人像的下半身——青铜鸟脚人像。青铜鸟脚人像已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过,人像只有下半身,穿着云雷纹紧身短裙,两腿健壮,小腿有“文身”,双足似鸟爪突出,又踩在两只怪鸟上。
三星堆博物馆官网上之前对它的评价是:“鸟脚人像大概算是怪得最出奇的一件。非常可惜的是,如此精绝的器物偏偏缺了上半截,其本来面目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答案在36年后揭晓。冉宏林认为,两件青铜器的“合璧”也说明2号和8号“祭祀坑”同时形成,文物在埋藏之前就被“分离”,这对了解几个“祭祀坑”的年代关系、器物被破坏的原因、当时的社会背景等,都有重要价值。
三星堆的考古研究还在持续,考古学家们像找拼图一样,为我们一点点揭示三星堆古国的“庐山真面目”。

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发(鲁海子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为6月1日在四川省广汉市拍摄的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中为6月15日拍摄的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三星堆博物馆供图);右为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鲁海子 摄)。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发

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局部。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发(鲁海子 摄)

6月15日拍摄的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局部。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发(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6月15日拍摄的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发(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在四川省广汉市拍摄的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6月1日摄)。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四川省广汉市拍摄的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局部(左)(6月1日摄)。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四川省广汉市拍摄的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局部(6月1日摄)。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6月1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在查看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记者 肖林 摄

这是6月16日拍摄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局部。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记者 肖林 摄

这是6月16日拍摄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局部。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合璧”而成的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五绺立发的人像造型,与之前三星堆发现的辫发铜人像和髻发铜人像不同,可能代表着三星堆又一种身份的人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跨坑文物拼对,证实了以前的推测,对后续文物修复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华社记者 肖林 摄
- 2022-06-17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 基层中医药服务更便利(健康焦点)
- 2022-06-17哪些药品有望进医保?谈判药品如何续约?——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划重点”
- 2022-06-17促进政策逐渐见效,汽车消费正在回暖——来自汽车产业的一线观察
- 2022-06-17经济形势怎么看?稳物价、助企纾困如何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经济运行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