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拓展艺术境界 推出精品力作(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22-06-12 11: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程健

  原标题:拓展艺术境界  推出精品力作(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赵建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美术工作者应勇担历史使命,拓展艺术境界,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历史画是用美术形式展现历史场景、反映历史事件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纪实和审美启迪作用,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题深刻、领域宽广、内容丰富的历史画,成就了名家和经典,也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对大画面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把握等综合素质,为当下以丹青书写人民史诗的主题创作提供有益启示。

  近些年相继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有力推动了历史画的创作。我有幸参与几大工程和项目,创作了《开国大典》等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悟到,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是交响乐,是大气磅礴的恢宏史诗。历史再现的真实性、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表现的准确性、艺术语言的创造性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是其创作难度和艺术魅力之所在。

  在历史画创作中,我一直努力寻求素描造型与水墨写意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它不是平衡两者的结合,而是以水墨写意塑造真实形象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形成了一个新流派,以素描写实造型率先推动了中国画语言形态的时代转型。同时,如何解决素描写实造型对中国画语言的制约、素描写实造型和中国画传统线描造型之间的冲突,也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者长期研讨的学术课题。为此,我深入研究油画的造型、结构、色彩和空间处理的技巧,将中国画创作者莫衷一是的立体造型、刻意回避的光影,有机转化为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此外,我专门研究以书法入画,意在以更加纯熟的笔线墨彩,塑造有扎实造型结构的人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以写实语言塑造人物的鲜明个性的过程,也直接体现为如何将光影与结构富有意味地转化为中国画笔墨。正因如此,我陆续创作的《厚土》、《金秋》、《魂系雪域——孔繁森》和《先贤录》系列等中国画,从“重彩厚画法”向笔墨构成不断转变,艺术风格越来越鲜明,艺术技巧和手法越来越多样,以各具特色的线面融合、墨色辉映、虚实转换,突出刻画了具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

  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美术创作,绝对不能被看作是简单的图像解说。画家对历史的审视、反思,使历史画创作具有了深度,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厚重的内涵。这样的美学境界与艺术形态,使其社会意义随之崇高而深刻。同时,创作重大历史题材巨制的过程,亦是艺术家自我审视、矫正、升华的过程。因此,在创作中,我不断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雄浑的审美境界。在对这种审美境界的追求中,我努力以鲜活、坚实的笔墨描绘人物,凸显丰碑式的历史感,旨在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例如,创作《开国大典》,如何以新视角表现伟大而庄严的历史时刻?受延安时期一张老照片的启发,最终我采取仰视的角度,让人物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凸显崇高庄严的气度。

  新时代的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延续了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时代的变革与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厘清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努力探索艺术语言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力、表现力、承载力,中国人物画将在丰富的创作实践中,构建起更为多样化的语言体系,更具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力。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