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居延海上活水来——黑河分水二十年新观察

22-05-30 10:56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玉芳

  黑河自祁连山穿峡出谷,经近千公里蜿蜒、奔涌,终入尾闾居延海。

  千百年来,黑河深深浸润茫茫戈壁,持续养育河西绿洲。

  然而资源总量是硬约束。黑河沿线繁荣了多久,水事矛盾就持续了多久。

  进入新时代,黑河流域于“变”中求“生”,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机制之变 焕出居延新生机

  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流域水资源总量少、配置不协调,水事纠纷由来已久,均水制度也历经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经数次调整,黑河流域形成了一年中分4月和5月两次按照农灌时间,从甘肃省张掖市向酒泉市金塔县鼎新灌区放水的制度。

  这一现代“均水制”,仍只计划了流域中游省际内的生产用水,未考虑下游的生态用水。

  时至20世纪中叶,流域水事矛盾竟演化成人与自然生态间的矛盾。

  这是位于张掖市高台县境内的黑河正义峡(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世纪60年代起,黑河奔向尾闾的步履已日渐沉重。在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王其闸村62岁村民李荣军的记忆中,过去黑河沿河的引水口一个挨一个。密布的引水口浇灌了沿线新垦的农田,也吞噬了尾闾的生命补给。

  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消亡。其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风沙四起,成为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黑河尾闾恶化的生态状况及其引发的环境危机引起全社会关注。国家作出“黑河跨省区分水”的决定,由新成立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负责执行新的分水方案。

  新方案旨在通过减少中游生产用水,增加下泄下游的生态用水。2000年8月,黑河干流“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开启我国内陆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先河。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镇小屯村的农村湖泊风光(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旧“均水制”重生产、新“分水制”重生态;均水仅靠强制落实,而分水关照各方利益,讲究综合施策。多年来,中游挤出“发展之水”,为下游生态留足“生命之水”。截至目前,累计向下游额济纳绿洲输送生态水量147.7亿立方米。东居延海已连续17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维持在30平方千米以上,栖息鸟类达125种10万余只,尾闾特有的大头鱼重回视野。沿河两岸濒临枯死的胡杨、柽柳得到抢救性保护,沙尘天数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并逐渐形成良性演替。

  产业之变 造出富民新高地

  中游张掖有两个“九成”:一是黑河流域九成的土地和人口集中在这里;二是当地用水九成在农业。

  张掖市水务局局长蓝秉勤说,张掖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一半多。分水方案意味着,拿四成的水量满足流域九成人口的生产生活。

  “有水见绿洲,无水便沙丘”的张掖,水资源无疑是发展最大约束。但保生态不是要断生计。此后,一场“以水为要”的产业变革在这里展开。

  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说起这一产业的勃兴,干部们都说,也是被分水“逼”出来的。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境内的黑河弱水湾(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彼时当地多“带田”。“种地的时候一行小麦、一行玉米,看起来像一条条带子。”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正彪说,“带田”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光热水土资源,成就了无数亩产1吨的“吨粮田”。

  那时的张掖以占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但“吨粮田”的高产以高耗水为代价。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村民姜利基回忆,种“带田”时,一亩地一年得浇十几次水,亩耗水最高超过1000立方米。

  为了给生态让路,农户们咬牙放弃了高产的“带田”。

  分水倒逼张掖量水而行、以水定产,玉米制种等节水品种渐成“新宠”。

  这是位于张掖市高台县境内的黑河正义峡(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农户毛东今年种了40亩制种玉米。他说,制种玉米一年只浇五次水,还绕开了四五月份的“卡脖子旱”,“一亩地的收入翻了三四番!”

  2021年与2000年相比,张掖市GDP总量增长数倍,而用水总量却呈现“负增长”。全市用水总量由24.5亿立方米降至19.9亿立方米,单方水GDP产出则由2.81元提高到26.4元。

  科技之变 腾出农民新天地

  临泽县平川镇千亩高效节水农田里,滴灌管道如血脉纵横田间,黑色薄膜下是刚栽种的西蓝花。

  平川镇一工城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文说,用上高效节水技术的耕地,节水省肥,一亩地少用四到五成的水。“水费按用量收,能省下不少钱!”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测算,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实现亩均节水约120立方米,节本增效90多元。

  村民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镇白寨村的湖边清理环境(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分水后,黑河沿线迎来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和农田节水技术提升的高峰。水从斗口省到地头,再节省到每株作物。国家投入15亿多元用于中下游渠系节水改造,管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优先在张掖等地推广。张掖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3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6。

  节水技术不仅削减种植成本,还深度释放产能。原先因水“捆绑”在土地上的农户遇技术“解绑”,拓开了增收的新天地。

  这是在黑河上游的草滩庄引水枢纽(4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临泽县鸭暖镇曹庄村村民王志彪过去打工“不敢走远”,因为每轮浇水就得回家几天。家里地多又分散,一到浇水的时候,全家都要拿着铁锨守在地里。现在田地经过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改造,浇水的活妻子一人就能顾全,王志彪考虑去新疆再多挣一份钱。

  张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分水之初的2000多元提高到去年底的1.7万多元。如今的张掖,既是“治水典范”,也是“富民高地”。

  理念之变 育出生态新典范

  从断流枯竭到河畅其流,分水22年,黑河已成为我国江河治理样本。借助流域调剂,黑河实现生态系统共治,流域各方也在共治中凝聚起宝贵共识:上下游唇齿相依,保护下游的生态产品,就是保护中游的生产能力。中游看似让渡了部分发展权,实则保全了全域的生存权。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央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黑河流域更加重视系统治理,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同时,以流域为整体,上中下游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

  上游通过退牧还草、围栏封育、生态移民、退化沙化草场治理,治理区草地植被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中游持续推进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型社会建设,引水秩序改善,用水效率提升;下游在天然绿洲的保护和修复中,维系流域生态安全。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境内的芦水湾旅游度假区(4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黑河的分水实验证明,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是科学的治水之道。河流上中下游是共同体,河流与山林田湖草沙冰也是共同体;人与自然生态是共同体,凝聚在生态改善目标下的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也是共同体。无论治水、治理,都离不开系统观、整体观。

  大河不语,凝望千年。

  当前,黑河流域资源型缺水、生态系统脆弱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总量紧缺与各类用水需求间的矛盾依然尖锐。黑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李肖强表示,未来仍然需要坚持尊重规律、系统治理的科学生态观,统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生态各要素,推动黑河流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流域及相关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长久维护黑河流域生态安全、人水和谐。

  文字记者:马维坤、王博、何问

  参与记者:陈斌、张睿

  视频记者:马维坤、张睿、陈斌、王博、何问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邱世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