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黄河源头的“生态密码”
五月的黄河源头,万物复苏的脚步已悄然临近。青海日报记者 程宦宁摄
五月的黄河源头,万物复苏的脚步已悄然临近,潺潺天泉从约古宗列的地缝中涌流而出,顺流而下滋养着延绵百里的土地,原本荒芜的草原展现出无限生机,牛羊结队、苍鹰翱翔,草原犬鼠在洞口嬉戏打闹,嫩草也冒出了新尖,准备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在这生机盎然的景色背后,是长期以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而不懈努力的成果。
“黄河之水天上来”。生态是曲麻莱最大优势,绿色是黄河源最亮的品牌。曲麻莱有着大面积天然草原,草地畜牧业是当地牧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层产业。
“在曲麻河、麻多等地,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和历史矿场的破坏,再加上海拔高、寒冷和干旱等原因,草产量低、退化后恢复慢,导致不少草地不同程度退化,生态功能明显减弱。”县农牧局局长惠晓明感慨道。
为了遏制草原沙化,让大地再次披上“绿衣”,各乡镇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坚持“党建链”环扣“绿色链”,切实加强草原管护力度。
巴干乡组建了代曲村德乃南宗垃圾清运有限公司,麻多乡打造出全州首个垃圾处理项目和垃圾兑换超市,积极鼓励、宣传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回收中去,全方位激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全县域推广人工种草项目,真正缓解了草畜矛盾带来的草原生态安全问题。
“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没想到种草竟然成功了。”麻多乡党委书记万铁练望着4公顷种植的牧草,喜悦地说。
4月底,利用气候回暖和雨水充沛等有利条件,麻多乡发动三村群众300余人,在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的乡域开展种草保植工作,鲜红的党旗在黄土地的映照下,显得格外亮丽。研究表明,有草皮地面与无草皮地面相比,地面径流量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人工种草生长快速,大面积开展人工种草还可以有效降低风对土壤的侵蚀并有效应对土壤沙化。
“人工种草使自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在防治水土流失、风沙和荒漠化,提高饲草产量,加快天然草地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有着数十年工作经验的草原管护员昂文对于人工种草的好处津津乐道。“现在不仅因为房前屋后人工种草牛羊能吃饱,大范围的种草养地,也让村子变漂亮了,一到夏季到处都是绿色,真得很舒服,不再是以前的卵石遍地、满目疮痍了。”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曲麻莱县的“生态成绩单”可谓成效显著。游牧民定居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以及易地搬迁工程的全面贯彻落实,完成禁牧面积156.5万公顷,实现草畜平均面积64万公顷。
为引导牧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在县域设置生态公益岗位5000余个,并建立“民兵+生态管护员”网格化监测机制,实现“一户一岗”参与生态保护。去年在全州率先启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禁塑减废“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对全县陈年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极大改善了县域的人居环境。
现今的曲麻莱解锁了属于自己的“生态密码”,冰川溪流纯净无瑕,飞禽走兽欢快依然,草场绿悠牛羊成群,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 2022-05-23【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黄土生“金” 小麦开镰
- 2022-05-23绿意盎然
- 2022-05-23河北平山:冬与夏在这里相遇
- 2022-05-23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5月16日—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