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势头不减,中国经济“后劲”更足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动能,保持创新良好势头,不仅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不利环境下通过创新发展提振经济,实现“稳”的迫切需要,更是着眼长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进”的必然要求。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创新发展势头依然不减,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经济实现平稳增长。这其中,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新产业不断成长。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8%,均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这些均凸显了市场对创新发展的信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韧性所在。尤其是在经济遭受疫情冲击,并面临国际需求不振、地缘政治冲突、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等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经济的强劲韧性主要来源于势头不减的创新发展。当前,旅游、餐饮、制造业等许多实体行业受到疫情冲击增长放缓,与此同时,一些依托数字技术创新而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如电商直播、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投递等却快速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的“动能担当”。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动能,保持创新良好势头,不仅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等不利环境下通过创新发展提振经济,实现“稳”的迫切需要,更是着眼长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进”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务必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大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创新突破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创新活力如泉水喷涌。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强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不折不扣落实好一系列扶持创新的政策,如针对科技人才的各种松绑激励政策,针对科技企业的各种税费优惠,并发挥好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作用,推进国家“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等,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要素流动畅通、供需链条贯通的市场环境。当前,亟需尽快克服疫情带来的生产物流体系梗阻、企业资金周期拉长等问题,疏通难点堵点,为企业创新发展“活血化淤”。同时,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长期以来的部门利益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让更多人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创新,为新兴产业的衍生和培育打下良好基础。(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 2022-04-30【漫评】让“劳动者之歌”唱响新征程
- 2022-04-30求是网评论员: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 2022-04-30好评中国 | 你心中的中国是什么样?来听田野、大地和人民的回答
- 2022-04-30评论的力量丨百年前,他们用文字唤醒万千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