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上海外籍志愿者抗疫故事

22-04-27 10:36 来源:环球网 编辑:赵满同

  编者按: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以其国际化的氛围以及多元的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境外人员来沪工作和生活。上海市新闻办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沪工作的外国人已达21.5万,占全国的23.7%,居全国首位。面对此轮上海疫情,这些常年在沪生活的外籍人士与这座城市共度时艰,同心守“沪”,甚至还有许多外籍人士加入到上海市民全面抗疫的行动中,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为身边的市民提供实际帮助。《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联系到数位在上海抗疫中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听他们分享自己在抗疫过程中收获的真挚友谊。

  “沪漂”老罗:我想为上海作贡献

  说起对上海的情感,外教Jacobus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在新西兰长大的荷兰人已在上海松江区东明花苑小区居住了13年,中文名叫“罗江强”,大家都喜欢喊他“老罗”。在此次上海抗疫过程中,老罗的志愿者身份一时在上海传为佳话。老罗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所生活的上海松江区不仅绿树成荫、整洁干净,而且社会治安特别好,“在我所知道的2000多户家庭中,没有一个家庭发生过盗窃事件。松江绝对是我生活的首选之地。”

图片

  Jacobus(中文名“罗江强”)在小区做志愿者

  也正是因为对这片首选之地的热爱,老罗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在这场席卷全城的疫情中捍卫自己生活的地方。

  在老罗看来,自己能够成为社区志愿者,离不开社区志愿者陆一帆的帮助。老罗回忆称,在3月底上海疫情升温之际,社区党支部联合热心居民组建起一支志愿者队伍。而老罗与陆一帆平素相熟,于是主动找到陆一帆,表达了自己想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意愿。但考虑到老罗和居民可能存在沟通上的障碍,陆一帆起初表现得有些为难。“我想为社区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什么不可以呢?”在老罗的坚持下,社区党支部最终让老罗填了申请表,并给他提供了一套防护用品和代表志愿者身份的绿马甲。“我很高兴最终被接受为他们的‘战友’,我们志愿者队员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罗称。

  志愿者老罗上场之后,帮助其所在小区解决了肉蔬米面等生活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当时,该小区的生活物资只能统一运送到小区东门,而集中分发点却在500米以外,志愿者最初不得不手提肩扛运货,这样不仅费劲而且效率低下。于是,老罗拿出自家的几辆手推车,用于配送物资。

图片

  Jacobus(中文名“罗江强”)在小区做志愿者

  不仅是帮忙配送生活物资,协助核酸检测、上门回收垃圾……到处都有老罗活跃的身影。陆一帆对他夸赞有加:“没想到,老罗真是帮了大忙。”

  “外援”老罗的付出得到身边上海市民的肯定。老罗告诉记者,他强烈地感受到上海市民的热心和友好。许多市民不断向老罗以及和他一样的社区志愿者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坚持为市民提供帮助。“有一位邻居开了一家面包店,他总是为我们志愿者团队送来亲手制作的奶油蛋糕和新鲜面包。当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如此热情的肯定和回报时,我觉得成为一名志愿者真的很幸福!”老罗称。

  这位1992年就到上海工作的老沪漂还表示,和志愿者同志们一起工作的经历,使自己清楚地感受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长征期间和延安时期窑洞岁月里革命同志之间的那种特殊的情感纽带。“在一些寒冷的夜晚,志愿者们需要一起把蔬菜分装进购物袋,再配送给居民。当雨点打在我们身上时,我觉得自己体会到了红军长征时经历的困苦,更觉中国人民的不易与伟大。”老罗称。

  “外国大白”贝思文和“爱乐之城”阳台音乐会

  对许多居住在上海的“老外”而言,上海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总代表、佰路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CEO贝思文(Steven Back)(如图)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疫情之前经常往返于中匈之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图片

  图为贝思文所在社区的防疫志愿者团队合影

  本轮上海疫情中,贝思文和妻子双双担任志愿者,主要协助小区住户进行每日例行核酸检测。贝思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他的妻子已经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志愿者,自己加入其中“自然而然”。不过,这背后也有他作为“新上海人”的一番心意。

  长时间的隔离可能会让一些居民的心情受到影响,为缓解大家的焦虑情绪,贝思文像居委会大妈一样,拿着“大喇叭”广播,告诉居民“咱们小区没事”。“我就是想让大家笑一笑。”贝思文说道。

图片

  贝思文

  4月的上海有时白天气温高达30℃左右,身穿防护服连续工作9个小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贝思文却笑着说“不算啥”。

图片

  贝思文

  小区居民对看到“外国大白”感到“很新鲜”,主动朝他挥手、打招呼,跟他合影,录视频,事后给他发微信说“谢谢”。得知贝思文来自匈牙利,还有“画家”在他的防护服上画了中国和匈牙利的国旗。贝思文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原本听说个别居民的“配合度不高”,可他“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大家对他“特别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贝思文还在小区里组织了一场“爱乐之城”阳台音乐会,吸引千余人参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流传开来。贝思文表示,音乐有时比语言更胜一筹。除了身体健康,我们也要考虑心理健康。希望阳台音乐会的形式,能帮助社区居民“散散心”。

图片

  贝思文

  “疫情总会过去,当志愿者是暂时的,而邻里之间结下的患难之交是永恒的。”匈牙利没有“小区”的概念,而在上海,贝思文感受到了中国特有的“社区精神”。贝思文说,他们已经约好,疫情之后“组团去匈牙利旅游”。

  “韩国大叔”朴昌柱:来上海,有事儿找我!

  来自韩国的朴昌柱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他现在居住的锦绣江南小区,位于闵行区虹泉路韩国街附近,韩国籍居民约占1/3。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语言不通给该社区带来不少困难。朴昌柱主动请缨,要求担任社区志愿者,架起沟通居委会和韩国居民的桥梁。

图片

  朴昌柱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朴昌柱介绍说,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他便创建了3个微信群,1200多名成员,现在这些群依然很活跃。朴昌柱会及时将居委会的防疫措施和注意事项翻译成韩语,再通过微信群传达给社区里的韩国居民。

  朴昌柱每天在微信上都会收到30-50个问题:如何获取新的核酸检测二维码,如何在家里购买生活必需品,居家隔离应遵循哪些规则……有的他可以直接回答,回答不了的就传达给社区工作人员。有时,朴昌柱还会在微信群里分享搞笑视频或者音乐,帮助居民放松心情。

  担任志愿者工作时,朴昌柱时而维持秩序,时而充当翻译。他还帮助联系韩国企业,为社区居民发放食材。虽然忙碌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但每当看到邻居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用这些食材制作的美食,朴昌柱都会感到“十分开心”。

图片

  朴昌柱和社区其他韩国志愿者帮忙搬运物资

  朴昌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02年,他的儿子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附中留学,由于儿子还小,便以此为契机,举家定居上海。他说,我们习惯了上海的生活,会一直生活在上海。“来上海,有事儿找我!”

  上海疫情现状

  上海市卫健委24日通报:4月23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0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657例,其中541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816例确诊病例和19421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在2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全市共有死亡病例8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1.10岁,最大101岁。

  赵丹丹介绍,一般来说,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进展为重型、危重型,救治难度增加。而上述病例新冠疫苗接种率低,只有5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邢晓婧 樊巍 胡雨薇 余希 黄兰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