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 | “动态清零”,要尽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原标题:战疫观 | “动态清零”,要尽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这是对“科学精准”的大考,更是对完整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大考。
为什么要坚持“动态清零”?为什么现阶段的中国坚持“动态清零”?
两年多的抗疫实践,从多个侧面给出过注脚。最基本的一组数据是,新冠大流行两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却是新冠患者人数最少的国家,发病率、病死率在全球都是最低的。去年的数据,中国新冠患病率是美国的1/1678,病死率则是美国的1/606。而同时,中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是3.6张,大约是美国的1/10。
也就是说,中国的抗疫成果,包括两年多来绝大多数地方经济社会的平稳、有序、正常运行,是在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体系仍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取得的。何况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医疗与公共卫生的基础还有巨大差别。如果不是“动态清零”策略,这样的成果显然难以想象。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近日积极评价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认为这些措施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表示,很多国家现在正努力摆脱目前的疫情状况,但新冠大流行已进入第三年,病毒仍有很大能量,每周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新增病例仍在千万级,并且这一数据是被低估的,因为一些国家已大幅减少甚至停止检测。
“全世界都被新冠疫情搞得筋疲力尽,但不幸的是我们仍未摆脱疫情。”现实如此无奈。并且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无法百分百地打包票说,奥密克戎BA.2毒株一定会成为或一定可以被视为这场疫情的终点。
生物学家饶毅近日就撰文说,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而感染性越强、或者越弱,也不会因为流行越久,人的症状越强、或越弱”——至少对一个正在大流行中、并可能进一步变异的病毒来说,不能断言未来一定是越变越温和、还是可能变恶劣。“病毒不是为人表演,而是它自己变自己的。人只是载体。”
顺着这样的观点理解,也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而中国的人口规模、免疫背景、医疗卫生体系差异、老幼人口基数等等,都决定了一旦放弃干预,可能遭致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风险与挤兑,并且开弓没有回头箭。
有关专家多次表示“动态清零”是现阶段基于我国当前疫情形势的最佳选择,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主要的理由就来自于此。基于当下全国的现实,这是一种更为审慎、稳妥的策略。
动态清零,也应被视为一种积极的防控策略,其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准,其目的,是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们的目标,是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谛。这其中,保障好全体人民的身体健康与民生需求,特别是照顾好各类困难群体、风险群体的需求,自然是应有之义。在当下的抗疫战场上,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全方位的考验,需要高度专业、精细、科学、高效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些话里,提出了许多需要不断坚持、不断努力来作答的考题。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是对“科学精准”的大考,更是对完整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大考,考验着方方面面的执行力、协同力、向心力,更考验着使命和担当。
这是抗击疫情的“中国道路”,这条路必须用科学、精准、细致、周全的方式走实走好,用有力的实践来不断彰显其必要、科学、有效。
- 2022-04-15上海海关再推通关保障措施 护航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
- 2022-04-15同心守“沪”——记方舱医院里的援沪医疗队
- 2022-04-15全球连线|中国西北基层干部为抗疫添暖意
- 2022-04-15新华全媒+丨新一代火眼实验室在上海建成并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