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见证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小康生活)

22-04-15 12:4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赵志富

  2021年12月15日,马丁在浆果基地观察蓝莓苗的长势情况。  臧 潇摄

  2月10日,崔承夏(右)在车间工作。  崔吉丽摄

  2021年12月22日,尼克(左)与乍洞村村民交流。  严立政摄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构建激活四方、连接内外的区域路网,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图为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寺前村乡村公路。  陈月明摄(影像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些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国际人士感受到中国乡村环境更加宜人,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见证了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享受理想生活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杨文明

  云南昆明嵩明县嵩阳镇龙院村,走进马丁的浆果基地,第一印象是环境好、鸟儿多。虽然外面仍有些寒意,可马丁的蓝莓育苗大棚内,已是一片盎然春意。大棚内示范种植的蓝莓,成为周边鸟类争相前来品尝的美食。

  16年前,法国农业工程师马丁·达比利来到中国云南。从此,他的生活和事业就在这里展开。从最初种植树莓,到如今专注蓝莓育苗,马丁说:“吸引我的是好气候,也是好生态。这里是我享受理想生活的地方。”

  “好气候吸引我来到云南”

  2006年,马丁来中国出差。他在考察时发现,欧洲市场上常见的树莓在中国市场上却不多见。

  “树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能不能将树莓引入中国市场?”马丁开始寻找适宜树莓种植的地方。一次路过嵩明,发现这里气候适宜、生态环境好,加之地势平坦,因靠近昆明机场而交通便利,马丁决定将树莓种植基地安在距离嵩明县城10余公里的龙院村。

  “好气候吸引我来到云南。”马丁回忆。树莓对生长环境要求颇高,需要充足的日照、适宜的气温,此外,因为清洗会冲去树莓果皮上营养价值较高的果粉,所以鲜食树莓最好能实现免洗,这也对其生长的空气质量有了硬性要求。龙院村正符合这些要求,这里不但环境条件好,当地也非常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

  “外国人来中国种地,能行吗?”起初,周边村民对这位远道而来、只能说几句简单汉语的“外国农民”充满好奇,也有一些怀疑。马丁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种树。基地大棚需要种树防风,除了速生的桉树,他还种了核桃树、桂花树、樱花树……多样的树种,为周围的昆虫和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让基地成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此后,一株株树莓树苗被种下。马丁没有采用“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而是选择了精准灌溉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田土质。树苗茁壮生长起来,马丁的基地大棚人气也越来越旺,村民们经常来找他交流“种树经”。

  “这种做法与当地一直在推广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嵩明县嵩阳街道办副主任黄建伟介绍,过去当地农民建的是普通大棚,粗放的种植方式使得不少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既对环境造成破坏,经济效益也不理想。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提供多种政策、资金支持等帮助村民转变生产方式。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大棚换上了降解膜、土壤用起了有机肥。

  “种植浆果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事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树莓的出口受到一些影响,经过对市场的分析,马丁及时调整了基地生产方向,转为以蓝莓育苗为主。

  穿行在连片的蓝莓育苗车间,马丁时不时蹲下身检查苗木生长情况。“我们的蓝莓苗木,主要瞄准的是冬季市场。”马丁指着墙上的云南地图,用手一圈滇南连片的绿色,“这些地方,都有我们潜在的客户。”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云南已成为国内浆果种植的核心产区。2020年,云南省蓝莓种植面积为10.12万亩,占全国蓝莓种植区域的9.5%,产量则达到3.5万吨,占全国的17.5%。

  马丁的云南美鸣农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业绩逐年上升。去年,他将自己培育出的玛丽布122等6种蓝莓苗木品种申请了专利保护,吸引了不少大商户与他合作,如今合作商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000亩。“种植浆果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事业。”

  “好的浆果不仅依靠良好的气候条件,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在种植过程中,马丁非常关心环保和安全问题。由于担心农药会伤到授粉的熊蜂或者出现残留,他将所有购买来的农药都一一检测后才会使用。嵩阳街道每个季度也会对辖区内的冷库和农药、种子经营店进行排查,确保农户能买到放心的农用物资。此外,当地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河道两岸陆续改种了稻田,通过自然净化以提升水质。政府还对土壤、农田灌溉用水等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土壤和水质安全达标。

  “我很高兴成为村庄变迁的见证者”

  走在龙院村,来往遇到的村民看到马丁时,都亲切地打着招呼:“马老板!”

  在马丁浆果基地工作的3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家看见基地建得有模有样,便前来应聘。为了让菜农出身的村民尽快上手,马丁会不时地把大家聚在一起现场讲解。很快,村民们不仅能辨识果子成熟度,还能快速完成采摘、包装等工作。“他们现在也都算半个莓果采摘专家了。”马丁高兴地说。

  过去十几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动下,龙院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挖掘和打造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对有潜力的企业、产品加强帮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产业发展起来,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以前村里许多人家住的是土房子,村民走着来上班。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小楼,开上了汽车。我很高兴成为村庄变迁的见证者。”马丁说。

  工作之外,马丁爱骑自行车。村子周围是大片的自然山林,每周他都会约上朋友一起骑行,他喜欢这里的山、这里的树、这里的绿色,还有这里的生机勃勃。妻子和3个孩子平常在昆明市生活,周末时也喜欢来到浆果基地,孩子们喜欢在这里采果子、玩泥巴。

  采访结束之前,马丁摘了几颗蓝莓让记者品尝,清甜的果香带着微微的酸味在舌尖绽放。“有点酸对吗?别着急,再过一段它们会更甜!”

  

  “乍洞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真是个奇迹”

  本报记者 张云河

  青山脚下,乍洞村牧草成片,绿浪滚滚。大个子尼克弯下腰,左手攥着牧草,右手镰刀一挥,往怀里一划,熟练地收割起来。

  63岁的尼克是卢森堡的一名退休警察。他曾环游过世界,在中国广西旅行时因电影《刘三姐》来到河池市。尼克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如今已在这里定居11年。在河池,尼克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村,他曾作为志愿者,从2018年起连续3年参与该村的扶贫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现在,他依然时不时地回到乍洞村看看,和老乡交流感情,帮忙搭把手干个活,对村子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

  “以前乍洞村不通路,村民生活比较贫困,屋子是土砖建的,屋里很空,家具很少。”尼克回忆。乍洞村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2014年时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1%。作为扶贫志愿者,尼克见证了乍洞村在党员干部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出贫困。他也和大伙一起修路,给果园搭架、植苗,帮助村里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行走在乍洞村,路过枝繁叶茂的黄皮、芭蕉、天竺桂,眼前出现一片长势良好的甘蔗田。尼克说:“乍洞村的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乍洞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探索出“村集体经济+企业+脱贫户”的发展新路子。拉范屯将300多亩牧草田租赁出去,又引进了养殖场。屯里的老百姓既能有租金收入,又可以在附近的养殖场务工,收入更加多元。牧草本身可作为养牛的原料,牛粪可以还田,种养循环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天气微凉,尼克的兴致却很高。每到一地,总有令人欣喜的发现:养殖场初建时,尼克帮忙挖过地基搭过棚,如今在此务工的覃木校每月收入已有5000多元;上洞屯老汉莫子吉盖房子时,尼克帮忙拉过水泥和砖头,现在莫子吉家80平方米的砖瓦房亮亮堂堂;孩子们在村里新建的篮球场上玩耍,那是村干部和尼克联系宜州区文广体旅局等单位资金支持的成果……

  尼克有本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翻来覆去地读过许多遍,对于书中提到的“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印象深刻。“在发展的同时避免环境破坏至关重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非常了不起。”尼克说。

  如今,乍洞村屯屯通路,户户通电、通水、通网络,山货出山后村民们的钱包变鼓了,不少人家还建起新房子。“他们用双手创造了新的生活。”尼克感慨:“短短4年,乍洞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真是个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实践,令人敬佩。”

  谈及乍洞村的未来发展,尼克说他希望更多有技术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他也将继续为乍洞村的发展努力:“当我看到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露出笑容时,就像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

  

  “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方 敏

  “老崔,怎么这么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经发办副主任李植阳在入企走访时问道。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崔承夏环顾了一圈忙忙碌碌的车间,笑呵呵地应道。

  春节刚过完,崔承夏便开始忙碌了。前不久,他刚刚谈好租约,将厂房面积扩大到6000平方米。这几天,他又开始为招工忙活,计划将员工队伍从原来的40人增加至60人。

  崔承夏来自韩国,目前在上墅乡经营一家木制品生产企业,企业产品全部出口韩国和日本。今年是他来安吉创业、生活的第九个年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他的企业经营也受到了影响。老崔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下功夫研究如何让产品质量更好、更加环保。

  走在老崔的车间,种种改变有迹可循。在一台正在运作的活性炭废气处理设备前,崔承夏介绍:“这台机器取代了原有的光解装置和水洗塔,能够进一步提升废气的净化率。”

  作为一家传统的木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到绿色生产,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崔承夏花了很大精力寻求绿色环保型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以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减污。2021年,他主动找到杭州的油漆供应商,双方合作定向研发一款环保型水性漆。“目前,我们已合作研发出水性漆,在确保性能稳定之后可以取代部分油性漆,让产品更加环保。”崔承夏说。

  虽然工厂经营规模不大,但崔承夏每年都会拿出年利润的20%,作为企业的环保投入。“长远来看,这些投入将会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这些年,安吉县全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当地的企业都在寻求转型和升级,我们也要跟上。”

  “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崔承夏回忆,自己第一次来安吉是在2002年。20年间,他见证了这座浙北山城的绿色蜕变和成长。“就拿我所在的上墅乡来说,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有一些造纸企业、水泥建材企业和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挺大。”崔承夏说,“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污染企业要么关停要么环保升级。政府在招商的时候,也都首先考虑企业是否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绿色环保型企业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采访中,崔承夏多次提到这句话。“安吉是‘两山理念’发源的地方,我在安吉工作,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魅力,也亲身感受着这里的小康生活——人富环境美。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我作为中国女婿也应该做点事情。我想,主要可以出两点力。”崔承夏认真思索着。

  “哪两点?”

  “一是提高产品质量,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二是认真把企业办好,办得长长久久,这样在企业工作的村民们就有了长久的收入,大家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崔承夏说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