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创新,让科学“轻量化”呈现(新语)

22-03-28 09:3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任磊

  原标题:创新,让科学“轻量化”呈现(新语)

  陈世涵

  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二氧化碳怎么变成淀粉?黑土地为何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元二次方程与规范场论究竟有何联系……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中国科学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的内容,吸引了全网260万用户观看。得益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信息时代的科普形式实现了从图文、漫画到视频的更新迭代,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得以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科普视频正是一项有益尝试。从内容来看,场景视觉化、表达趣味化、内容专业化,是科普视频不断“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吹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铁锅模拟“中国天眼”工作机制、把液氮加入塑料瓶展示“第一宇宙速度”……专家学者借助社交平台积极科普,以日常生活器物为教具,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既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让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优质的科普视频,往往会根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做细人群分类,做精视频内容,进而起到有的放矢、提升科普效能的积极作用。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为主题,组织制作了老年健康教育系列科普视频。又比如,作为无数人童年回忆的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60周年之际推出短视频版,让孩子们心里的科学种子,以更丰富的形式萌发生长。

  科普视频受到欢迎,折射出公众对其背后人文情怀的青睐。70多岁的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快手上化身“科学姥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成为B站上的“网红院士”……科普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让人们看到科学家的坚持与科普工作者的执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的艰难摸索、现代工程师设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超级工程时的曲折经历……科普视频讲述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触动。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科普视频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分享知识所能产生的正向价值。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普视频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一句“谢谢” 一声“辛苦” 让她又多了几分自豪 【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一句“谢谢” 一声“辛苦” 让她又多了几分自豪
  • 武威市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武威市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陇南成县沙坝镇杨坝村群众在栽植花椒树 陇南成县沙坝镇杨坝村群众在栽植花椒树
  • 陇南武都区角弓镇农民使用旋耕机翻耕土地 陇南武都区角弓镇农民使用旋耕机翻耕土地
  • 酒泉金塔县给鸟儿一个温馨“驿站” 酒泉金塔县给鸟儿一个温馨“驿站”
  • 清明祭扫 严防火患 清明祭扫 严防火患
  • 甘肃下拨600万元专项资金 立项开展“甘肃方剂”防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 甘肃下拨600万元专项资金 立项开展“甘肃方剂”防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
  • 甘肃省明确2022年财政支出重点 大力支持实施“四强”行动 做足“五量”文章 甘肃省明确2022年财政支出重点 大力支持实施“四强”行动 做足“五量”文章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兰州中川机场调整进出港旅客 排查管控
2   甘肃省残联开展“四看四查”做好十三届
3   今日起 兰州这三路城际公交恢复运营
4   【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一句“谢谢”
5   武威市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6   陇南成县沙坝镇杨坝村群众在栽植花椒树
7   陇南武都区角弓镇农民使用旋耕机翻耕土
8   兰大8位校友入选亚运集训队
9   临夏州矿山领域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10   “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出炉
11   临夏州广河县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
12   兰州市文旅局微博传播力指数蝉联全国第
13   甘肃省文旅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
14   酒泉金塔县给鸟儿一个温馨“驿站”
15   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