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习近平活动报道集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晒出“双碳”新答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里“碳”变化

21-11-06 20:25 来源:新华网 编辑:高正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晒出“双碳”新答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里“碳”变化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晒出“双碳”新答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里“碳”变化

  新华社记者王丽、施钱贵、李黔渝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引领区”,福建、江西、贵州等首批试验区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之变,率先践行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新华社记者带你“一碳究竟”。

  这是贵州省威宁县平箐光伏电站和大海子风电场(2018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做减法:“能源富矿”的“结构之变”

  对于54岁的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栗树村农民陈天粉来说,村里建起光伏电站,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改写了石漠化荒山的未来。

  2019年,她的家乡建起一座占地2000多亩的光伏电站。过去,这里曾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山区,从电站第一块光伏板搭建开始,她就来到电站务工,见证了荒山中崛起绿色能源基地的蜕变。

  “工作灵活,来一天有一天的钱,累计已收入四五万元。”陈天粉说,家门口就业,主要工作就是养护好光伏板。工作之余,她还拍摄了不少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分享,石山区的华丽转身,让不少人赞叹。

  “光伏基地给农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增加土地流转收入,更实现了节能减排。”紫马光伏电站站长余厚山说,这个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9000万千瓦时左右。由此推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燃煤3万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8.4万吨、二氧化硫1.08万吨、烟尘3.6万吨……

  

  游客在贵州省龙里县龙里大草原的风电场观光(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作为长江以南最大产煤省,贵州是一座“能源富矿”。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让这里一度被认为是“无风”“无光”新能源资源匮乏区,而技术进步和空间挖潜,正在悄然改变“煤海”的能源版图。

  这是贵州省赫章县韭菜坪的风电场(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11年,贵州首座风力发电站并网发电,十年间,高山与河谷边建起一座座“绿色电站”。如今,贵州新能源发展可谓“风光无限”。截至今年9月底,贵州统调新能源装机1569万千瓦,占全省统调装机比例26%,新能源装机规模与装机容量比重均排在南方电网五省区前列。

  今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致辞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日趋低碳化。以贵州为代表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能源结构之变碳排放做“减法”,加速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贵州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0.886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671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4.3%,前四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3.8%。

  算加法:持之以恒建设“绿色银行”

  “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面对风沙肆虐,已故的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曾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革命老区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73%,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所辖县(市)均为省级森林城市,每年完成植树造林20多万亩、森林抚育180多万亩、封山育林30多万亩,被称为“中国绿都”。

  

  这是贵州省赫章县韭菜坪的风电场(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多年来,三明立足于生态优势,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山水资源,在守好“绿水青山无价宝”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旅康养、特色农业和林产加工等生态型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和社会经济民生协调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根据规划,到2025年,福建森林覆盖率将达67%,使森林蓄积量达到7.79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500亿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量将达到1.35万亿元。

  营林造绿储备“生态银行”算“加法”,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这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贵州金元集团威宁龙场农业光伏电站一隅(2020年4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40多年来,中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国绿”赢得世界的肯定和赞誉。

  求等式:碳汇交易让“青山”变“金山”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2020年8月,“两山银行”在江西省抚州市成立,通过规模化收储和评估利用降成本。“两山银行”在收储基础上将森林资源整体评估、分类运营,有的开发为绿色食品,有的准备做远期碳汇交易,有的进行残次林改造提升。曾经,小而散、“天种天养”的资源价值被激活。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的风力发电设备(2020年4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作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之一,抚州市针对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积极探索生态资源整合规模化,生态产品运营资本化,生态价值核算标准化,绿色生活推广价值化,探索一条“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只要发展不减碳不行,只减碳不发展也不行。碳汇交易,为处理好减碳和发展关系“求等式”。

  今年4月,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贵州金元集团威宁龙场农业光伏电站的光伏发电板(2020年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碳资产”被赋予了市场价值和流动性,全国碳交易迈上新台阶。

  随后,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60万吨碳排放权进行抵押,成功向民生银行贷款2800余万元,成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上线后全国首批同类金融业务。

  “由于碳排放权可以通过交易、抵押融资等方式变现,这就会倒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贵州金元黔西中水发电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汤举说。

  低碳理念激活市场,绿色转型新赛道已经开启。(参与记者:余贤红、秦宏)

  贵州金元集团工作人员对威宁斗古瓦厂光伏发电板进行巡检(2020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村民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仙水窝光伏电站采摘红菜苔(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雪后的六盘水市盘州四格风电场(1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第22个记者节——致敬真实的力量 第22个记者节——致敬真实的力量
  • 积极应对雨雪天气 兰州市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 积极应对雨雪天气 兰州市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
  • 【我在现场】天水:结对共建筑牢抗击疫情防线 【我在现场】天水:结对共建筑牢抗击疫情防线
  • 兰州天水逐步有序推进复工复学复诊复市 兰州天水逐步有序推进复工复学复诊复市
  • 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奋战在全省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一线新闻工作者致慰问信 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奋战在全省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一线新闻工作者致慰问信
  • 【开局“十四五”】呈现稳中有进稳步提质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甘肃经济运行数据解读 【开局“十四五”】呈现稳中有进稳步提质发展态势——前三季度甘肃经济运行数据解读
  • 【甘快看】兰州市环卫部门出动8700余人铲冰除雪 清扫树叶冰雪1027吨 【甘快看】兰州市环卫部门出动8700余人铲冰除雪 清扫树叶冰雪1027吨
  • 【甘快看】兰州黄河家园难忘的18天 我们都为你记录下来了 【甘快看】兰州黄河家园难忘的18天 我们都为你记录下来了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金昌市解除车辆限行禁令 武威凉州区实
2   目前存在新冠肺炎和流感叠加风险 广大
3   第22个记者节——致敬真实的力量
4   天水麦积消防 奔赴“疫线”
5   风雪无阻!这对老夫妇连续18天送来“热
6   甘肃省已有四批共18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7   甘肃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场
8   “改旧”和“育新”并重 加快新旧动能
9   积极应对雨雪天气 兰州市生活必需品供
10   兰州市累计解除隔离882人
11   “蓝天卫士”守护市民健康安全 ——记
12   黑科技让防疫更“智慧” 24小时监测不
13   张掖甘州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14   累计核查车辆28万余辆 兰州公安交警把
15   【我在现场】天水:结对共建筑牢抗击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