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百岁医者 仁心仁术(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21-07-16 21: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陈世赟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病房里,一位百岁老人常常喃喃呼唤着“白大夫”。他曾与白求恩大夫并肩作战,在他的手臂上,至今仍有一道白求恩亲手为他缝合的伤口瘢痕。

  他就是辛育龄(见图,资料照片),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6岁的辛育龄奋起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5月,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

  1939年4月,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他回忆,白求恩亲自带领医疗团队赴前沿阵地。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镇定自若进行手术。

  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导致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手臂却被划伤,鲜血淋漓。白求恩看到此景急忙为他处理伤口。这道由白求恩亲手缝合过的伤口瘢痕,一直陪伴辛育龄走过漫长岁月。

  1939年7月,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年仅19岁的辛育龄已经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当时,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辛育龄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1947年7月1日,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在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东北解放后,辛育龄被任命为盛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顺利完成了医院改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分类治疗。

    从0到1的突破

  1951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1956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来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探索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用此方法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病人,均获成功。

  为了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辛育龄教授的许多工作都是独创性的,是0到1的突破。”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

  1979年,辛育龄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

    从药物麻醉到针刺麻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美国代表团听说中国有一种针刺麻醉技术,可以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实行肺切除手术,希望能够观看手术。

  2月24日上午8点半,包括美国政府官员、新闻媒体、随团医生在内的30余人,到达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者因右肺上叶支气管扩张,准备做右肺上叶切除术。辛育龄在病人手臂上扎针捻动,实施开胸手术,代表团全程摄像记录。最后,一台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术后,患者从手术台上坐起来,回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看到病人神志清醒、平静自如,没有痛苦的表情,美国代表团成员被“针麻”的神奇效果折服了。

  辛育龄说,他发现临床上肺癌手术后的病人常因刀口痛、咳痰困难和排尿不畅而苦恼。在试用针灸治疗这些症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便想到应用针灸疗法作为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突破点。

  起初,因胸部手术切口较长,麻醉需要扎16针,并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如此复杂的操作很难推广。经过层层筛选、反复试验后,1970年6月25日,辛育龄主刀的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透郄门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

  辛育龄先后用针刺麻醉做过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从院长到普通大夫

  1982年,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1984年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甘当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辛育龄80多岁还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减少开支,甚至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遇到危重病人,辛育龄常常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病人。

  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报酬、不计代价为病人服务。86岁,他还在为病人手术。89岁,他因无法站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床。辛育龄曾赋诗云:“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大医精诚济苍生,仁心仁术铸医魂。如今,中日友好医院专设的辛育龄青年奖已颁发三届。前不久,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小分队正式成立。这支医疗队伍传承和发扬战争年代“流动医疗站”的优良传统,沿着辛育龄的足迹,主动开展义诊咨询等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6日 05 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甘肃国资国企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报告会召开 甘肃国资国企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报告会召开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心中——甘肃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报告会侧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心中——甘肃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报告会侧记
  • 临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临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  渭源:30000亩试种万寿菊喜获成功 渭源:30000亩试种万寿菊喜获成功
  • 瓜州:“甜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瓜州:“甜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加速跑
  • 武都:“双椒”套种绿了荒山 富了农 武都:“双椒”套种绿了荒山 富了农
  • 金塔:麦收时节收获忙 金塔:麦收时节收获忙
  • 武都花椒:一张精致的名片 武都花椒:一张精致的名片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首届甘肃省“残疾人心向党”读书达人演
2   甘肃公安机关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3   兰州入选暑期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4   和政:云雾缭绕似仙境
5   女孩落入水渠被急流冲走 山丹马场“牧
6   【小康圆梦·看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泉湖
7   金塔县:民生唱主角 幸福来敲门
8   兰大"诊脉"甘肃中小企发展环境 五项对
9   一滴橄榄油见证中外交流与合作
10   【长图】甘肃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11   甘肃玛曲:高原湿地美
12   【有声海报】百年大党·铭记(15)
13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卢建军同志任职的通
14   甘肃国资国企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15   甘肃省高校首届文旅IP大赛颁奖典礼在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