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刺梨的逆袭:野果子如何变身凉都宝?
中新网六盘水7月11日电(记者 郎朗) 刺梨,被不少人认为“摸上去扎人,吃起来养人”。但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刺梨养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当地的水土和环境。从路边的野果子逆袭成“黄金果”,刺梨的逆袭,证明了什么叫做“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图为尚未成熟的刺梨 中新网 郎朗摄
抓住退耕还林这个机会!
在乌蒙腹地深处,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六盘水,因独特的气候特征而被命名为“中国凉都”。
山峦起伏、耕地零碎,“高、少、碎、瘦”可谓是其农业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一度使六盘水农业成为偏于一隅的“冷门”。但是,当地适合的纬度、奇妙的温度、适宜的湿度、特定的高度,却为其他作物提供了机会。
凉都有三宝:茶叶,刺梨,猕猴桃。其中,刺梨被称为“维C之王”,因其喜人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成为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刺梨“千斤园”示范基地中,一个个青涩的刺梨正挂在枝头,摸上去有些扎手,要等到8-9月,这些青果才会变成金黄色的成熟刺梨。
唐召良正在地里修剪刺梨多余的枝叶 贵阳日报供图
野钟乡野钟村村民唐召良正在地里修剪刺梨多余的枝叶。这位有着43年从医经验的乡村医生,在退休之后,放下听诊器,拿起了修枝剪。“以前种玉米,2015年开始种刺梨,现在我有15亩地,种刺梨的收入是种玉米的3倍!”
恐怕谁也不曾想到,刺梨——这种曾被视为到处可见的野果子,也有翻身为自己正名的一天。而刺梨抓住的这个机会,叫做“退耕还林”。
图为刺梨基地 洪绍乾 供图
逆袭:野果变身凉都宝
自被设立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之后,水城区先后进行了两轮退耕还林行动。
原本,当地人普遍种植玉米,投入精力多,收益却很小,而且由于需要不断翻土地,加之雨水的重刷,使得当地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所以,“退耕还林”的政策一出来,玉米便首先退出了耕作作物的行列。
不种玉米了,村民们靠什么吃饭?一场“水城好作物”的评选拉开了帷幕。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最后是没有种植背景、随处可见、口感微酸的“野果子”刺梨拔得头筹。
图为尚未成熟的刺梨,成熟后,果实呈现金黄色。 贵阳日报供图
举荐它的,是中科院的专家。“评审”们认为,水城区野钟乡的地理条件适合刺梨生长,种植刺梨也不涉及翻地,且无需投入太多精力,它的生长也不怕有其他绿植争夺养分;同时,刺梨的维C含量极高,适合做成果酒、果酱、罐头、饮料等多种产品,经济价值极高。
“从2015年开始引入刺梨种植以后,我们已经成功带动了野钟村几十户贫困户脱贫,每户的年收入都能达到万元以上。”野钟乡林业站站长唐忠广介绍。
目前,水城区全区刺梨品种主要以贵农5号为主,种植面积40万亩,涉及25个乡(镇、街道),96个村(居),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万户4.3万人)。2020年采收、加工鲜果5105吨,压榨原浆3216吨,实现产值1.6亿元。
更令人惊喜的是,种植刺梨之后,该地区的土壤质量大幅提高,土壤及植被的厚度也大大增加,这有效避免了以往此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既能保持水土、绿化环境,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乘着“退耕还林”的春风,刺梨从“野孩子”变成了农户的“掌中宝”。(完)
相关新闻
- 2021-07-11【聚焦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颜有料!贵州又双叒叕绿了 2021-07-11 10:00
- 2021-07-11生态向黔看:古朴村落,开门迎客
- 2021-07-11视频|此生无憾为中华!他是首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 2021-07-11走进乡村看小康丨湖羊肉怎么这么好吃!跟着羊倌儿看看“羊村”的“巴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