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江西省于都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 住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21-07-09 1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张兰琴

  江西省于都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

  住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常  钦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江西省于都县经过8年不懈努力,让6500多人搬出大山。搬得出的问题解决了,如何稳得住、能致富?于都县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加强就业扶持、做强配套产业、优化社区服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社区旁边兴产业,脱贫户就业创业门路多

  贡江镇思源社区一家服装加工作坊里,嗒嗒嗒……一阵阵电动缝纫机声过后,杨流生和妻子曹香丰完成了一条裙子的制作。“每天都会有快递车上门取件,通过电商销往各地。夏天到了,短袖衣服、裙子热销,这段时间订单就没断过!”曹香丰笑声爽朗。

  “搬到这里后,日子越过越好。”曹香丰说,“以前在山里住,靠着几亩薄田生活,6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空有一身缝纫手艺用不上。”

  “记得2007年,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我们夫妻俩开始在县城租房,一边打工,一边陪读,当时做梦都想在县城有套房。”曹香丰说,“房子一租就是近10年,回趟老家照料庄稼,要走几十里路,两头奔忙,周末基本没歇过脚。”

  2016年,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杨流生全家从贡江镇仓前村搬到思源社区,住上了110平方米的敞亮楼房。圆了在县城的安居梦,头脑活络的杨流生购置了一个车库,改造后开起了服装加工作坊。

  杨流生家的小作坊,联结在了县里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于都是“民间手艺之乡”,很多乡村都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全县现有纺织服装类企业2000余家,去年产值超过450亿元。于都县副县长管宏介绍,县里立足实际,顺势而为,把一部分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在纺织工业园区附近,方便他们就业增收。园区企业还带动县内79家扶贫车间、一批加工作坊,把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也为企业自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现在生意还不错,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块钱。”杨流生说,作坊用水用电有优惠,社区干部帮忙联系园区企业的加工订单,原料、成品都是家门口送货取件。

  搬迁之后稳得住、能致富,做好就业创业服务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关键。在思源社区服务中心,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着社区居民的就业信息。“我们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联系订单等服务。”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浙佳介绍,社区已有375人在工业园区就业,24人像杨流生一样自主创业。

  “住进新家,技能学到手,‘饭碗’端得更牢了。”在于都县易地扶贫搬迁上欧二期集中安置点,记者见到27岁的熊观福,他正收拾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准备赶往工业园上班。搬入新家后,他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考取了电工证、水电维修证,在工业园当上了维修工。“一个月收入5000多元,这阵子我正参加电梯维修培训,等考试通过,月收入能再涨2000多元。”

  利益联结紧密,富民产业鼓起脱贫户腰包

  “我们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兼顾了群众意愿和后续发展需要。”于都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袁勇锋介绍,一部分搬迁户“进城入园”,靠近工业园区安置,融入县里的主导产业;对于那些愿意务农的搬迁户,县里选择在乡镇、中心村等建设安置点,让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岭背镇桂林坑中心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居住着140户633名脱贫群众,这里的搬迁户几乎家家参与脱贫产业。

  夏日炎炎,成片的大棚里,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蔬菜。在岭背镇蔬菜产业后续帮扶基地,64岁的谢春秀正弯腰采摘丝瓜,小孙子围在她身边玩耍,“搬进新家,还能就近种地,每天能挣70元,真不错!”

  这片蔬菜大棚是镇里专门为搬迁群众打造的,共有124亩,主要通过能人和合作社引领发展,搬迁户可享受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等多重收益。谢屋村党支部书记谢荣辉承包了13亩大棚,带动30多户村民务工,“贷款有贴息、保险有补贴,镇里还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我越干越有信心。”

  发展富民产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袁勇锋介绍,县里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4000万元,推动694亩蔬菜大棚、3.6万平方米养殖基地在20多个安置点落地。“引入养殖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一起发展,搬迁群众可以入股合作经营,年均可获得1500元分红。”

  在大窝村黑胡鸭养殖基地,2500只种鸭“住”在上下三层的隔间里。江西栖岭农牧公司经理杨鹏强介绍,企业统一提供鸭苗和饲料,指导农户养殖,鸭子养大后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稳定增收。

  岭背镇党委书记谢荣生介绍,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联农富农,脱贫产业发展后劲更足了。“下一步,我们将投入100多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壮大肉鸭产业,产业链在全镇延展开后,可辐射带动7万多人增收。”

  社区服务贴心,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

  走进思源社区搬迁户康冬香家,“脱贫光荣证”格外醒目,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阳台上的绿萝翠绿欲滴。

  2017年,康冬香一家搬出深山,住进新房。“一开始有顾虑,现在后顾之忧都解决了,我们全家人都爱上了这里。”康冬香啜了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小小菜篮子,关乎大民生。住进新社区,买菜会不会不方便?面对搬迁前群众的担心,有关部门及时谋划,在社区设置便民买菜点,来自各地的几十种蔬菜琳琅满目。“不少蔬菜还带着露珠呢!”下班回家,康冬香总会顺便捎上些新鲜菜。

  在乡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都县推出“微菜园”项目,安置点按照户均50平方米的标准为搬迁户配建“微菜园”,丰富他们的菜篮子,减少日常开支。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要聚焦搬迁群众的民生关切,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解决住房和收入问题,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好衔接配套,引导搬迁户融入社区生活。

  “群众盼什么,咱就干什么。”吴浙佳介绍,思源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多名,留守儿童有30多名,“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我们要解决好他们养老、托小的后顾之忧,为此社区成立了6支志愿服务队。”

  为抓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30多个孩子放学后在一起学习,附近学校的10多个老师轮流辅导。摆放桌椅、安排签到,康冬香当起了志愿者,忙前忙后。

  为方便老人看病,社区建有卫生服务中心,还给每位老人安排了家庭医生。“如果老人有慢性病,家庭医生会定期电话回访,有时直接上门。老人有了小病小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看,还能报销90%。”吴浙佳介绍。

  “看病不用出社区,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放学有人辅导功课,成绩提升了不少,日子过得很舒心!”没了后顾之忧,康冬香经过社区牵线搭桥,在附近的幼儿园当起了保育员。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不,傍晚时分,她又张罗老人们跳起了广场舞,幸福的笑声越传越远。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9日 18 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聚焦兰洽会】陇台高质量合作发展恳谈会在兰召开 坦诚相待共赢未来 【聚焦兰洽会】陇台高质量合作发展恳谈会在兰召开 坦诚相待共赢未来
  •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隆重举行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隆重举行
  • 甘肃省十五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开展 甘肃省十五运会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开展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新创秦腔《人往高处走》金城首演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新创秦腔《人往高处走》金城首演
  •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隆重举行 贝亚特里斯·阿希蒙 比什努·普拉萨德·保德尔视频演讲 郑建邦宣布开幕 尹弘赵一德致辞 任振鹤主持 欧阳坚孙伟等出席 第二十七届兰洽会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隆重举行 贝亚特里斯·阿希蒙 比什努·普拉萨德·保德尔视频演讲 郑建邦宣布开幕 尹弘赵一德致辞 任振鹤主持 欧阳坚孙伟等出席
  • 任振鹤会见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一行 任振鹤会见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一行
  • 第二轮第一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第二轮第一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 大型现代秦腔剧《人往高处走》在兰上演 展现甘肃脱贫攻坚生动事迹 大型现代秦腔剧《人往高处走》在兰上演 展现甘肃脱贫攻坚生动事迹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专题】汲取百年奋斗伟力 弘扬伟大建
2   【聚焦兰洽会】陇台高质量合作发展恳谈
3   相约“石窟鼻祖”天梯山 让你的暑期游
4   【聚焦兰洽会】陇南展馆系列特色产品备
5   人民银行兰州中支原党委书记、行长杨明
6   甘肃永登:芍药进入盛花期
7   【“飞阅”中国】甘肃民勤:沙漠边上的
8   【“飞阅”中国】祁连山下马营河 峡谷
9   甘肃定西:洋芋开花“赛牡丹”
10   甘肃临夏: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11   甘肃阿克塞:骆驼转场
12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兰举
13   全视角 宽领域 多维度 高起点——黄河
14   共建陆海新通道 构建发展新格局——西
15   第二届“一带一路”商事法律(黄河)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