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辟党史学习教育的全城教室
行走在上海黄陂南路、马当路一带,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等14处红色点位,正被串联成一条7.1公里长的“红色经典步道”。围绕“一大”会址,一座“红色露天博物馆”正在构建。漫步其间,百年前的年轻身影和动人故事,越过斑驳的图片和文字抵达眼前。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承载着闪亮的红色记忆。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编织成网,上海正在开辟党史学习教育的城市教室,创造更多“青年化”的教育形式,将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
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触摸红色记忆里的动人故事
紧挨着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一条安静的小路叫大田路,小路尽头藏着一座石库门建筑。这里见证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1928年至1929年间在沪斗争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周恩来等革命元勋的光辉事迹,也是杨殷、彭湃等烈士的被捕地。5月10日,历时3年筹建,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在这里正式开馆。一堂沉浸式的情景党课,以诵读烈士家书的方式,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1日前,上海将完成“一馆五址”等重要场馆及旧址的建设修缮改造。“一馆”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6月3日已全新开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一同揭幕。“五址”即5处重要革命旧址,包括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1928—1931年)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
让历史来诉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传播。上海开展的新一轮红色资源摸底,梳理出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上海612处红色遗址、旧址、纪念设施和场所。这些红色资源都是重大党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活动地,或是相关红色资源的保管地和展示地,每一处都是最具感染力的党史教室,都可以讲出鲜活的故事。
“目前,上海市区各部门联手,对没有标识的重要遗址和旧址开展树碑、挂牌工作。希望通过进一步保护利用,让这些红色党史教室闪亮起来,成为党员干部们重温初心、牢记使命的瞻仰参观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介绍。目前,首批48处遗址旧址纪念标识设置工作已基本完成。6月10日,《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首发;在“学习强国”推出的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近期将正式上线;《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通过加强法治保障,更好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
“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
1920年8月,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小印刷厂里,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问世。如今,《共产党宣言》成为我国印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单行本,有“红色中华第一书”之称。
5月20日,《共产党宣言》首版中文全译本的仿真影印本在沪首发,影印本据上海图书馆藏陈望道译本第一版、第二版印制,真实再现了这部珍贵文献的历史原貌。和仿真影印本一同出版的还有由复旦大学档案馆编写的“学习笔记”,简洁晓畅地向读者介绍各语种《共产党宣言》的早期出版情况和收藏故事,并辅以珍贵的档案图片。这是《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挖掘利用档案、发挥公众宣教功能的成果之一。以“笔记”这种鲜活的形式,尝试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让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的笔头之间,体悟红色价值。
让红色文物活起来。2021年,上海从纪念场馆、档案馆等馆藏中,精选出民主革命时期的160余份可移动文物和70余份档案文献,将与612处红色地标一起,作为上海市首批红色资源名录,于建党百年之际向社会公布。这些珍贵的文物、档案,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每一件都承载着我们党在弱小中逐步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厚重历史。
如何以更丰富、更多元、更创新的全媒体传播形式,线上线下联动,研究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充分反映文物档案背后的党史内涵和精神财富,让教材活起来?浦东新区推出“百年党史路,奋斗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巴士课堂,将中共一大纪念馆、陈毅广场、陆家嘴等浦江两岸红色地标有机串联起来,打造出一堂跨越浦江两岸、贯穿百年历史的精品课;普陀区推出“苏河水岸”微旅行线路,人们徜徉在苏州河两岸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在顾正红纪念馆等昔日工人运动的印记中,寻访“赤色沪西”,感受新时代的苏河美景。
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一大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党的历史对年轻人有着天然吸引力,党的事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感召力。
“左联五烈士”的故事,穿过龙华的桃花,在上海文艺界和青年学子中回响。这群不到30岁的文学青年,为革命献出生命,他们的友谊、爱情、价值观、革命和文学交织成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上海戏剧学院以此为题材创排话剧《前哨》,组建起一支年轻的创作团队,会集诸多上戏校友,每个人都抱着对这段红色记忆的崇敬之心全情投入。由上海文慧沪剧团出品的大型原创沪剧《早春》,则用上海的声音带来富有青春气息的红色表达,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感动了一整晚!”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静安大宁剧院首演当晚,年轻的观众被台上90后学子的演绎深深感染。青年编剧吴冰感慨:“我们一度考虑过虚构,但是在过程中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去创作、去虚构,都不如真实的历史来得更为感人。”最终,剧组决定做历史的收集者。
经由对文献史料的细心收集,借助文艺创作、主题展演、系列宣讲等载体,英烈模范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最好的教师。他们忠诚信仰、披荆斩棘的奋斗故事,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引领人们饱含深情地去讲述,去倾听。
青年人讲党史也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B站上一堂名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主题团课,由一位青年UP主领学,吸引了全国4800万青年参与,当天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达6.9亿。更多青年化的教育形式正在被创造出来。针对青年人对参与、沉浸、互动等学习方式的偏好,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上海设计了一系列红色线路,策划推出“行走党课”“骑行党课”“情景党课”等,通过身临其境的寻访、打卡,使很多红色景点成为青少年心中的网红地标。
周慧琳说:“我们希望汇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让红色传人、先进模范、党员志愿者、青少年都来加入讲故事、演故事行列,引导人们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和崇高风范,让流淌在上海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相关新闻
- 2021-06-12中管企业、中管金融企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2021-06-12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各地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
- 2021-06-12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贵州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2021-06-12【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今日中国】西藏:雪域高原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