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微言大义

“守护粮食安全,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1-05-26 10:1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常欢

  原标题:送别袁隆平院士之际,各界深思如何继承遗志、告慰英灵——

  “守护粮食安全,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张胜 龙军

  编者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袁隆平院士溘然长逝,留下的两个梦想全都关于粮食;举国上下对这位老人的由衷敬爱,正源于他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付出的无尽心血。如何继承袁老遗志,研究粮食、增产粮食、爱惜粮食,把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转化为守护粮食安全的强烈意识与自觉行动?让我们走近农业科技工作者、基层干部、普通农民、高校师生,从粮食安全角度回顾袁老贡献之巨、探析当前任务之重,激励各界以实际行动接续奋斗,共圆袁隆平院士关于种子和粮食的梦想。

  5月22日,小满刚过,东北黑土地上插秧接近尾声,南方早稻已进入拔节孕穗期,为“中国粮食”而毕生忙碌的袁隆平院士,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裤脚上永远沾着泥土的科学家。他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无数后继者的梦。

  袁隆平走了,却将为国为民、创新奋斗的“种子”留给后人珍藏,也把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深深刻写在人们心间。

  湖南郴州桂阳县莲塘镇下马村,村民在插水稻秧苗。新华社发

    怎样让中国人端牢饭碗?

    把粮食安全作为心头大事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一块由袁隆平题写的纪念牌,静静立在他工作生活了37年的湖南怀化安江农校。为了这个朴素而伟大的梦想,袁隆平一生耕耘、从未停歇。

  从颠覆世界认知的三系杂交稻,到超高产两系杂交稻;从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到第三代杂交水稻旱晚双季稻亩产新纪录,袁隆平带领团队攻克了育种技术的诸多“卡脖子”难题。

  “袁院士用一生践行着农业科学家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在他身上,青春从不以时间来度量,而是以他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事业永不止步的奋斗和奉献来标记。”袁隆平母校、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阳义健说。

  “袁隆平院士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这是他对粮食安全重要性、最生动的阐释。”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波认为。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目前稻谷和小麦产需平衡有余,谷物总体自给率超过95%。然而,农业资源短缺、机械化程度不足、生产成本偏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挑战仍存在。

  “总体看来,我国粮食供给保障有力,但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未来中长期内,我国粮食消费将呈刚性增长模式,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供求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紧绷。”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张亚勇认为。

  “我们要以袁老为榜样,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立志打赢种业翻身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唐文帮说,“守护粮食安全,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袁隆平院士心里装着农民,也被农民装在心里。我们会永远铭记他,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程度。不但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要让饭碗里的饭更丰盛、更健康、更有营养。”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丁塘村种粮大户刘凯说。

  浙江湖州德清县洛舍镇农民在田间喜收小麦。王正摄/光明图片

  河北唐山滦南县的农民在水稻育苗大棚里施肥。新华社发

  怎样做一名科技工作者?

  “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视杂交水稻如生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还记得2003年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南繁基地做论文试验时,每天都能在试验基地见到袁老师。”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邓化冰说,袁老经常教育他们,电脑上是种不出水稻的,鼓励大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只要身体允许,晚年的袁隆平仍几乎每天都去试验田,观察杂交水稻长势。“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幽默又透出一股认真劲儿。

  86岁高龄的玉米育种专家、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说:“我与袁隆平院士相识多年,他是引领同道志士前行的精神航标。他的精神品格激励着我,在有生之年选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尽绵薄之力。”

  “袁院士身上闪耀着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这是留给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认为。

  “在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当天,袁老仍回到水稻基地查看水稻长势;弥留之际,他还在关心稻谷。几十年如一日地挽起裤腿就下田,这位朴实无华的‘水稻守望者’,才是我们最该追的‘星’。”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学生李凡深情地说。

  “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就是以行动追随他。我们要以更大的热情、决心和勇气,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中来,为我国和世界农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说。

  “农大师生将化悲痛为力量,为确保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不懈奋斗,成为像袁老那样深爱土地的科技工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表示。

  安徽全椒县草庵村,工作人员操作植保无人机开展喷防作业。新华社发

  怎样于细微处捍卫粮食安全?

  节粮爱粮,牢记“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

  “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可以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附农民辛勤操劳之汗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政府要加大节约粮食宣传力度,依法依规惩治浪费粮食行为”;

  “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袁隆平深知农业科研突破背后的艰辛,多次为杜绝粮食浪费发出呼吁。

  “节约就是最好的致敬”“我们会好好吃饭,节约每一粒粮食”……袁隆平逝世后,不少网友发出爱惜粮食的呼吁以寄托哀思。

  回首历史,在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我国成功克服了“人口几何级增长”与“粮食算术级增长”相冲突的马尔萨斯陷阱,让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人逐渐远离饥饿,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无论是国家提倡的‘光盘行动’,还是民众自发组织的‘饥饿体验’,只有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变为每个中国人内化于心的自觉、外化于行的行动,我们才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吉首大学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洪雄表示。

  “当我望着面前的白米饭,又想起了那个在开满稻花的田野间弯腰看稻的九旬老人。袁爷爷,今天我把盘中的米饭都吃完了。我们会做一粒好种子,在新时代出力出彩。”西南民族大学国旗班副班长、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学生倪肖说。

  “谨记袁老嘱托,不断突破育种技术难关,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全社会厉行节约,杜绝粮食浪费。这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广辉呼吁,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在生产端扩大粮食产量,也要在消费端减少餐饮浪费,坚持教育、宣传、法治多措并举,政府、社会、公众一起行动,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习惯。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09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情系消防指战员送温暖办实事”文艺演出走进兰州消防 “情系消防指战员送温暖办实事”文艺演出走进兰州消防
  • 甘肃省市联合开展化妆品安全宣传义诊活动 甘肃省市联合开展化妆品安全宣传义诊活动
  • “一带一路”金城兰州沿湘之行城际文化交流活动在长沙启动 “一带一路”金城兰州沿湘之行城际文化交流活动在长沙启动
  • 兰州市深入推进“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 兰州市深入推进“童心向党”教育实践活动
  • 羊肉泡馍里 庆阳那一碗清汤羊肉更纯香! 羊肉泡馍里 庆阳那一碗清汤羊肉更纯香!
  • 甘肃省十条线路入选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 甘肃省十条线路入选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
  • 张掖外星谷梦幻诡异似穿越星际 张掖外星谷梦幻诡异似穿越星际
  • “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多条主题线路扮靓这个夏天 “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多条主题线路扮靓这个夏天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
2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岷县“新时代
3   【百年党史 奋进敦煌】敦煌市“新时代·
4   张掖举行“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党
5   定西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唐晓
6   唐晓明主持召开定西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六
7   酒泉市网络安全职工技能大赛盛大开赛
8   甘肃兰州新区秦川园区 着力打造特色农
9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10   “情系消防指战员送温暖办实事”文艺演
11   甘肃省兰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新区舟曲中
12   甘肃省交通运行(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
13   民乐县自然资源局(民乐县不动产登记管
14   酒泉市中心血站实验室装修工程采购项目
15   正宁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外网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