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恢复
光明日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李慧)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行动。
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大熊猫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从低谷时的7至9只增加到33只,第五个家庭群正在形成;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余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同时,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目前已向野外回归了206种濒危植物,其中112种为中国特有种。我国还建立了约200处植物园,系统地收集保存了兰科植物、苏铁、木兰等濒危植物种质资源。普陀鹅耳枥、华盖木、峨眉含笑等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为全面准确摸清资源底数,我国还开展了第二次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调查,以及兰科植物专项调查等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建成国家公园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海域面积的4.1%。其中,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全面理顺体制机制,明确边界区划,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成效。同时,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全面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改善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使种群得到休养生息。特别是加快实施湿地网络建设,湿地保护率超过50%,64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此外,我国不断加强执法监管,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了“绿剑”“网剑”“清风”“昆仑”“国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对野外采集、人工繁育、科学研究、展演展示、经营利用、运输寄递和进出口野生动植物活动的监督检查,组织志愿者开展“护飞行动”,有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3日 03版)
相关新闻
- 2021-05-2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 2021-05-23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 2021-05-23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人民论坛)
- 2021-05-23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 战斗到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