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策中国】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需振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这个重要判断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关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未来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关键环节,其实施成效将决定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实现乡村振兴则必须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界一般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老四化”。自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针对我国农业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自然风险高等问题,长期坚持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目标,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农业现代化服务于工业现代化的模式。我国工业在获得农业和农村要素支持以后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发展,但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严重脱离,农业现代化进程因农业积累不足而被延缓。
二是“多化并举”。1979年1月至2008年9月,针对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压力大,农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自然环境差别较大等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合理借鉴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央和理论界在积极探索以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机械化、园林化、标准化、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多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精神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1982—1986年和2004—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农业现代化实践进程在不断地加快之中。
三是“三化协调”。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主要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拉大、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与工农业之间流动不畅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实施以新型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精神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等重要文件中。这一时期,理论界除了继续广泛关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研究,还在新政策导向下重视农业现代化外延的研究,关注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三化”之间的协调发展等。
四是“四化”同步的“新四化”。2012年11月至2017年9月,针对农业技术落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及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四化同步”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破解小农经济难题指明了方向。主要精神体现在201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中。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受到关注。
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发展。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融合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全面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推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的重要目标。主要精神体现在2017年10月以后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中。
从新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到新时期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再到新时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的内涵逐渐丰富,目标不断提高,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将农业现代化拓展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合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突破了原来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局限性,将农业现代化的单一力量充实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重力量,凸显了乡村发展在国家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二、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和逻辑关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这是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当前,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有的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加农村现代化,还有的把它看成是农业、农村或村庄、农民的现代化。
关于农村现代化,我们需要从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农村为中心,将重心放在综合反映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农村发展方面,把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大系统之内,置于整个宏观经济与社会大系统之中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它相关社会经济组成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和把握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因此,农村现代化并非单纯的农业现代化或农业工业化,而是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农村的产业、生态、文化、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是重点,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位置;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宜居是关键,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风文明是保障,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是农村现代化的组织基础;乡村振兴的基本追求:生活富裕是根本,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这个有机整体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的逻辑支撑和理论根据。如果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产业基础和物质保障,那么农村现代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依托和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间载体。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战略逻辑中,“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而农村现代化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就是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管全局管长远的大战略,其目标指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列塔认为,“中国全面振兴乡村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助力经济改革,保证广大农民的福祉;二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发展政策,解决地区资源差异和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使农村和农业发展更为高效。”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奋斗目标,国家将着重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城乡相对贫困减少的长效机制,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乡村全面振兴大幕,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对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一章进行系统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农业这个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可见,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在于农业现代化,提升点在农村现代化,落脚点和难点在全面振兴。从农村和农业与其它相关社会经济组成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和把握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秉承“农村产业—生态—文化—乡村治理—农民生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次序,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的路径,构建起“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文化农业和高效农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重塑乡村生活、生态、生命和生产的独特乡土价值。总之,乡村是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治理等价值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必须遵循这一价值体系整体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新闻
- 2021-04-24搭起产业桥 迈向振兴路
- 2021-04-2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迈向 “数字时代”
- 2021-04-20提升参与积极性 用好科技新手段 乡村善治,村民劲往一处使(倾听·乡村振兴新动能)
- 2021-04-17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休闲农业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