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12亿吨的“胜利”密码——写在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
新华社济南4月17日电 题:解锁12亿吨的“胜利”密码——写在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栗建昌、吴书光、张武岳、张力元
黄河入海口,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此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整整一个甲子。
60年间,胜利油田人上下求索、迎难而上,打破“华北无油论”、拉开石油会战序幕,在只争朝夕、战天斗地中谱就一部荒原创业史。
60年间,胜利油田人面对复杂油藏,不断解放思想、挑战极限,一次次创新如同灯塔,照亮了胜利之路,实现了找得到、采得出、稳得住。
60年间,胜利油田人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勇于担当、矢志奉献,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大势,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舍油让道”。
3月31日,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一排抽油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
胜利油田从创业到创新,在担当奉献中一次次飞跃发展,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碎盘子”里找油打破“华北无油论”
“回忆在东营从华八井起的六十年,我和广大石油人一起为胜利油田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始终不忘为国献油的初心。一生做了为油奋斗的事,值!”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前,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顾心怿在留言簿上的字迹,力透纸背。
“只长红柳不长树,四季只有春和冬。”20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胜利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打响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硬是建起了全国第二大油田。
食草籽野菜,饮碱滩苦水,眠干打垒,卧芦草棚;巾帼稼穑,垦荒辟田,亦工亦农……老油田人忆及会战,唏嘘不已。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就是最大的困难。
1961年,顾心怿参加了“华八井”的钻井工作。当时井中发现了油气迹象,但取不上油砂岩心。顾心怿团队不畏难、不服输,在井场上设计制造了一套“大直径取心工具”,成功取出了第一批油砂岩心。
同年4月16日,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广袤的华北平原,首次有了工业油流,打破了当时“华北无油论”。
这是胜利油田发现的重要标志,也揭开了华北地区大规模勘探的序幕。
“胜利902”大型海洋工程船在山东胜利油田海工建造基地投产交付(2011年7月22日摄)。新华社发(孙光明 摄)
虽然胜利油田的发现打破了“华北无油论”,但被称为“石油地质大观园”的胜利油田,囊括了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勘探开发之难世界公认。比如东部老油区,被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对不起来”。
但凭着“骨头里找肉”的劲头,胜利油田一代代石油人不断创新,苦干实干,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截至目前,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
1978年生产原油1946万吨,建成全国第二大油田。
1987年到1995年,连续9年稳产3000万吨以上。
从1996年到2015年,连续20年年均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虽然受低油价冲击影响,但从2016年至今每年仍稳产2340万吨。
油田首席专家束青林说,1981年至1987年,全国原油产量增加3292万吨,其中胜利油田就占1549万吨,接近50%。
2013年2月9日,胜利油田海洋钻井平台上坚守一线的职工祝福祖国。新华社发(李新刚 摄)
如今的华八井,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开拓奋进、勇站排头的精神,科技创新也已融入胜利人的血液。”已经84岁高龄的顾心怿,深深融入胜利油田。这些年来,他投身科研攻关、参与导师带徒……仍在科研一线发挥着积极作用。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孔凡群说,一批批像顾心怿一样的创新人才扎根油田,以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发现了更多储量,采出了更多石油,增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
“找得到采得出稳得住”的创新密码
仲春时节,山东东营孤岛镇,广袤的冲积平原上,一台台“磕头机”日夜不停工作。“我们不但要多采油,持续多采油,而且要采有效益的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厂长杨晓敏说,即使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的情况下,这个中国石化最大的陆上采油厂,也一直在盈利。
杨晓敏对记者说,盈利主要依靠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采取有针对性的采收技术,大大拓展了老油田的发展空间。”
在孤岛采油厂的一个配注站中,工人正在调配聚合物,随后通过加压泵将液体注入地下。据介绍,聚合物可将岩层中附着度较高的石油提取出来,争取让地下石油“颗粒归仓”。
3月31日,工作人员在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一个配注站中检查聚合物配制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这就相当于用扫帚将岩石缝隙之中的石油‘扫’出来,或者用‘洗衣液’将岩石中的石油‘洗’下来,最后我们再把它采出来。”钻研化学驱油技术36年的中国石化高级专家曹绪龙解释说,这种化学驱油技术,被誉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杀手锏”。
记者了解到,胜利油田的化学驱油技术已覆盖储量5亿吨,累积产油7000万吨,整体采收率达到50%,年产油量占油田年总产量的12%。面对多样的油藏类型,胜利人依靠技术创新,把它们变成效益稳产的阵地。
“科技进步是一个支点,一旦攻克了关键技术,就能撬动一大批储量,带动原油产量的提升。”中国石化高级专家王永诗说。
3月31日,中国石化高级专家曹绪龙在实验室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采得出的前提是找得到。针对胜利油田油藏“薄、小、碎、深”的特点,近年来,科研人员研发出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以便更精确找到地下油藏。
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芮拥军说:“这种技术就像给地层做‘CT’,更容易锁定石油的‘藏身之处’,是老油田精细勘探的利器。同时,软硬件关键环节实现了国产化。”“十三五”以来,该技术先后在胜利、江苏等油田的16个区块应用,发现资源量5.3亿吨。
“石油在地质家的脑海里。”依托于油田上下解放思想、主动创新的良好氛围,胜利油田道路越走越宽,而油田的发展史无数次证明,每一次理论技术的进步,都带来跨越式的发展。
——1985年,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带动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持续规模增储,胜利油田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让胜利油田连续10年三级储量过亿吨,引领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2020年,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内老油田增储稳产指明了方向。
截至2020年底,胜利油田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79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20余项,省部级奖励900余项。
“舍油让道”显担当
这是胜利海上油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处近海采油平台略显冷清,原来高耸的采油设备已不见踪影,采油平台周边水面上不时有成群的鸟儿盘旋。
“去年11月底,这里的采油设备已按计划拆除并回收。”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胜海采油管理区垦东12块负责人邓子刚说,这里原有115口采油井,年产油16万吨,但为了落实环保督察整改方案,油田生产设施全部关停退出,并制定了生态恢复计划。
记者了解到,2020年,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300处油田生产设施已全面完成退出,一边是经济利益的舍弃,另一边则是油田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决心,更体现了油田助力生态建设的担当。
虽然一些生产设施退出,但胜利油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担当本色依然。油田人说,兑现这份担当还是依靠创新秘诀。
从渤海莱州湾畔出发,沿着一条8.48公里的S形进海路一路向东,中国石化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静卧在海中,平台上48口皮带式抽油机个个“身量纤纤”。
“平台采用‘瘦小细长’的700S型皮带抽油机,每口井及设备仅占地0.3亩,较常规设计减少用海面积30%。”青东采油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副经理王振华说,井口平均间距缩小至1.7米,这种“集约式”用地实现了在20亩空间内,数十口油水井同时生产,减少了对海洋底栖生物的影响。
这是胜利油田青东5采油平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青东5采油平台昼夜工作的同时,在胜利油田商853重点实验区块,在废气中捕集、纯化的液态二氧化碳,正有序地注入2800米的地下。
“从水驱,到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再到非均相复合驱,驱油的技术不断创新,二氧化碳在胜利油田已成为驱油利器。”胜利油田首席专家、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杨勇说,在油藏中,二氧化碳处于超临界状态,可以溶于原油,降低原油的黏度,增强地层能量,进而把小孔隙中的原油驱出来。
3月30日,工作人员在胜利油田青东5采油平台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自2008年以来,胜利油田发展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关键技术。目前,油田7个区块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2万吨,累计增油10万吨。同时封存二氧化碳39万吨,相当于25万辆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胜利油田适合二氧化碳驱的储量约为10亿吨,驱油与封存潜力巨大。目前正按照“积极有序开展CCUS(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全产业链项目设计”要求,开展国内首个百万吨级胜利油田——齐鲁石化CCUS示范工程建设,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CCUS全链条示范基地。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逐步落实,这一技术大有可为。
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牛栓文介绍,油田正开展不同气源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利用与地质封存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相关新闻
- 2021-04-17【大湾区·小故事】两地跑 三地联 大胆创:在横琴闯出一片天地
- 2021-04-17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休闲农业持续升温
- 2021-04-17【樱花又开放——疫后重振看湖北】湖北潜江: 舌尖上“吃”出了百亿大产业
- 2021-04-17三成港籍同事和“来画”同创业同发展,一起打电竞看直播无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