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评】清明时节:缅怀先烈,血脉凝聚
【中国日报网评】清明时节:缅怀先烈,血脉凝聚
寄托哀思,疗愈创伤
清明拜祭、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是中华传统文化,据记载,我国传统的清明扫墓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每年的这个特定的时间(清明或者周年祭日),去特定的地点(墓地),聚集特定的人(亲人们),做特定的事儿(扫墓、祭拜),花上时间和精力,是一种家文化的精神传承,能唤起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拂去墓碑上的尘埃,摘除四周的杂草,重温长辈的教诲,这本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
每年清明节的祭扫仪式,是一种有规律性的看望,也是一种和已经逝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联结方式。清明节作为表达悲痛的一种特别方式,它将思念、忧伤、哀怨等种种情绪限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尽情宣泄,使正常的哀伤忧愁帮助我们回忆和记住往昔的美好,更能抚慰我们的心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现已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崇尚英雄,缅怀英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家国一体的文化体系,清明节扫墓也好、祭祖也罢,都是和祖先隔着时空来一次对话,从祖先那里找到自己的根,回到自己的源头。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民族精神,正是这些英烈的传递下才能够生生不息。
2008年5月12日,也是我国四川发生“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四天,原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公开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于2020年4月4日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2004年,原全国政协委员、吉安市政协副主席、井冈山大学副校长王伴青向全国政协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将每年清明定为“革命烈士节”。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自2014年起,每年的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血脉凝聚,砥砺前进
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是接受一种孝亲感恩的伦理熏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不仅祭奠先人更是哀悼那些为了国家、社会付出生命的烈士、英雄。纪念他们所付出的牺牲,铭记他们做出的贡献!我们要从逝去的亲人、战友、同事那里汲取力量,让逝者安息,让生者珍惜。重温祖宗的荣耀,重温英雄的光辉,再来一次战斗力的锤炼,再来一次血脉的凝聚。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清明节祭祀英雄烈士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文化锻造。
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注定今年这个清明节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卫国戍边的一线,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解放军官兵在中印边境为捍卫祖国壮烈牺牲,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中,全国就有315名民警、165名辅警因公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阐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其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当前,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从英烈的功勋里,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生于盛世之中更应时时谨记,如今的美好的日子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令我们欣慰的是新时代的各族儿女正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在和平的年代前赴后继,继续奉献,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砥砺前进、勇立新功。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陈新光
相关新闻
- 2021-04-05青平:心怀感恩,致敬英雄
- 2021-04-05人民论坛网评 | 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英烈精神星火相传
- 2021-04-05人民网三评"英烈保护"之三:国际共识,坚守底线
- 2021-04-05中青网评:清明祭英烈 激荡英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