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片 | “小康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主讲人:宋平明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那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们经常谈到的“小康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如何变成我们的发展目标的?
从历史来看,“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中国人民千年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先后出现过很多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思想。“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 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稍稍休息,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这种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含义。春秋时期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南宋时期,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了“然久困于穷 ,冀以小康”。随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到了近代,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大同书》中有“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我们中国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光只是一个宏伟蓝图,是有具体的指标要素的,比如:在经济方面,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发展更为协调,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各方面的制度更为健全和完善。所以,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中国人民能过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全面小康生活。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面见证中国奇迹之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过上殷实宽裕、富裕健康的美好生活。
相关新闻
- 2021-03-20【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保护传统医学瑰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21-03-17【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片 |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根基
- 2021-02-26【中国之治@文化解码】漫评 | 让传统文化成为“新时尚”
- 2021-02-2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在开展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