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不负时代召唤 不负人民期待——文艺界代表委员谈文艺新气象

21-03-08 15: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李红军

  两会光明视角】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刘江伟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我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感触颇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依然历历在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记录时代,文艺创作不断释放新活力、展现新气象,一部部精品力作向世界展现出真实而立体的中国形象。

  记录时代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火热的时代生活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两年来,我们喜迎新中国70年华诞,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工作者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说。近两年涌现的交响合唱《天使告诉我》、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电视剧《在一起》、话剧《人民至上》等主题作品温润心灵、令人感动。

  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文学界通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记录和书写,让我们的后辈人能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在中国大地上,各个行业贡献出各自的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壮丽图景。”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委员说。2019年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中国作家跨越千山万水,创作出《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国家温度》《出泥淖记》《爱的礼物》等一部部饱含温度的作品,深情描绘壮丽的脱贫攻坚事业,用满腔热情歌颂脱贫攻坚人物,把中国发展巨变镌刻在文字里。

  不仅关照时代的作品频出,文艺评论工作也呈现出繁荣活跃态势。“两年来,文艺评论工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背景下,对新文艺现象及时予以剖析。尤其是网络上的文艺评论更有活力,颇受网友的喜欢,越来越受重视。”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委员看到,越来越多文艺评论家走出孤芳自赏、坐而论道的小圈子,将自身与时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扎根人民的现实题材成创作热点

  脱离了人民的艺术作品不可能为人民接受和喜爱,这一点已成为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从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跨过鸭绿江》和激活红色基因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到讲述宁夏西海固在国家政策号召、福建对口帮扶下摆脱贫困的《山海情》,再到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现实题材创作。他们从历史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把百姓身边向善向美的故事搬上舞台与银屏。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是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落后于这个时代。”2019年,田沁鑫委员在政协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上发言时说。这两年,她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践行在艺术实践里。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的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点燃了观众的收看热情。“这是一次集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第二季节目重点关注了脱贫攻坚和战疫故事,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跨界方式进行创新呈现。”田沁鑫委员感到,参与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今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推出红色演出季,推出五部新创、两部复排的现实主义作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陈澄代表感到,近两年现代戏在剧本的完整性和周密性上取得了很大突破。“有一大批创作者扎根基层,他们了解戏曲特质和观众审美需要,为全国各门类艺术作品的演绎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剧本。同时,中国传统戏曲各剧种的领军人物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把数十年积累的传统剧目演绎经验与现代戏相结合,作出了积极探索。”陈澄代表说。由江苏省淮剧团打造的原创现代淮剧《小镇》不仅获得了国内专家赞誉和观众好评,更是开启了欧洲巡演,向西方观众阐释了淮剧文化的艺术魅力。

  现实题材的创作风潮也刮向了网络。“这两年,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很多网络作家改变了以往从网络获取灵感的做法,走出书房、走向城市和乡村,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作品渐渐有了烟火气。”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委员看到,近些年出现了一批优质网络小说作品,其中不少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热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绽放新光彩

  传统戏曲在短视频平台受到追捧,茶艺、武术、书法等传统艺术文化在直播间里百花齐放,“网络直播+非遗”“短视频+非遗”的传播方式,让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人们面前。“这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上新台阶。众多非遗传承人通过文化创意,使古老非遗与现代生活完美相遇,令非遗传承更具现代感。”磁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河北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安际衡代表说。

  “互联网短视频中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受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利用新手段,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法,把传统艺术这件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王黎光委员说。

  剧场复苏过程中,陈澄代表发现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戏曲进校园成果的显现,年轻人对这门艺术产生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出身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代表深知,当剧场里出现了更多黑头发的观众,传统戏曲就一定能传承好、发展好。“说不定他们将来就会成为戏曲的研究者,或是我们的接班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让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感到振奋。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将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守正创新、精耕细作,继续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艺术精品。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8日 02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三八特别报道·巾帼风采】别样风姿展芳华——记白银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淑一 【三八特别报道·巾帼风采】别样风姿展芳华——记白银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淑一
  • 【聚焦2021全国两会】省城街道干部群众关注全国两会点赞幸福生活 【聚焦2021全国两会】省城街道干部群众关注全国两会点赞幸福生活
  • 【三八特别报道·巾帼风采】屈玲玉:在战疫中发端的公益梦想 【三八特别报道·巾帼风采】屈玲玉:在战疫中发端的公益梦想
  • 【三八特别报道】慰问一线女职工和环卫工人 【三八特别报道】慰问一线女职工和环卫工人
  • 【三八特别报道】白衣天使任俊赏的“三八节”礼物 【三八特别报道】白衣天使任俊赏的“三八节”礼物
  • 新建中兰客专靖远黄河特大桥顺利完成全部架梁任务 新建中兰客专靖远黄河特大桥顺利完成全部架梁任务
  • 甘肃白银:400年古城形似乌龟 堪称古代军事要塞典范 甘肃白银:400年古城形似乌龟 堪称古代军事要塞典范
  • 文保工程师日行两万步 守护古建筑群 文保工程师日行两万步 守护古建筑群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三八特别报道】河西走廊的“花头巾”
2   【三八特别报道·巾帼风采】别样风姿展
3   宕昌:产销对接农特产亮相京城
4   民乐:“保姆式”就业服务 托起“稳稳
5   高台:春风行动暖人心 输转就业稳增收
6   临泽蓼泉镇:农家肥备耕助推“绿色春耕
7   敦煌黄渠镇:念活“养羊经”,拓宽致富
8   漳县:打造富民产业“新引擎”
9   平凉崆峒区:垃圾发电 “变废为宝”
10   民乐:多彩活动庆“三八”
11   灵台:项目建设涌春潮
12   康县阳坝镇:抢抓农时忙春耕 天麻点种
13   金塔:惊蛰万物醒 春耕备耕忙
14   漳县:送油上门保春耕
15   漳县:“甜蜜产业”带来甜蜜日子
分享到